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军事行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鲜为人知的是,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曾经有个中国人作出了准确的预测,他就是邓葆光。
邓葆光曾就读于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陈潭秋是邓葆光的班主任和国文教师。从此,在邓葆光心中就埋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
1925年至1932年期间,邓葆光先后到武汉、上海“集永亨”棉花商号当学徒、账房先生,在纱布交易所“茂记新”商号得到了老板古槐青和古耕虞(曾是中国民主建国会负责人之一、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大力支持,从此,走上了研究经济的道路。
1933年至1936年,邓葆光在日本东京留学期间,系统学习了收集、整理、管理、运用资料的方法,撰写了大量经济论文,发表在国内及日本的报刊上,受到了“复兴社”的胡屏章的重视。学成回国后,在胡屏章的引荐下,邓葆光成为军统局代号“王进”的国际股科员,专门研究日本经济。
1937年秋,邓葆光来到武汉,了解到武汉中学校友谢甫生在台儿庄大捷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于是在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拜访了董必武,董老说:“当前,我们的目标是团结抗日,将来,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的共和国。过去,我们是师生,现在,我们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战友,将来,我们将殊途同归。希望你能为人民多做好事,为抗日多作贡献。”通过在武汉的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比较,邓葆光内心作出了明确抉择。
1938年8月,邓葆光的材料《抢购敌区物资,安定后方经济,增强抗战力量》,对积极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被提拔为二处经济科副科长、军统局机要室经济秘书,主持经济作战室。从此掌握了军统的财政大权,接触了各种机要情报。
有一次,邓葆光到档案室翻阅情报,发现了“日本外交密码本”,凭着专业敏感性,经过分析研究,发现了重要信息:日本与苏联政府举行了商务谈判,苏联要求日本方面供应橡胶若干万吨,日本要求苏联方面供应木材若干立方米作为交换,双方经40天秘密协商,达成协议,并已正式签字,并注有“北方可以放心”字样等等。
邓葆光查阅资料、细致分析:苏联供应日本木材,因为苏联的西伯利亚有大片原始森林,很正常;日本供应苏联橡胶,就很奇怪!日本没有橡胶资源,哪来那么多橡胶定期供应苏联呢?日本绝对不会用巨资购买东南亚诸国的橡胶供应苏联;日本对东南亚早已垂涎三尺,应该马上就要动手了!
很快,邓葆光又发现一个情报:日本海军主力舰出现在新加坡东面的中国南部海域。这就是日军南下的信号!于是,邓葆光迅速把相关信息和预测判断作了详细汇报。
美方认为这是极重要的情报,于是,美海军参谋部立即派人找到邓葆光。邓葆光分析道:“日军侵略东南亚,迫在眉睫,而侵略东南亚后,必将扫除太平洋地区的障碍,以求把太平洋变成他们的日本内海。这样看来,他们还可能进一步南下。到那时,贵国太平洋中的大小岛屿就必然首当其冲了。”得此情报后,美国准备讨论采取对策,未能及时落实应对措施,但日本未经宣战,就发动了偷袭珍珠港的军事行动。
1941年,邓葆光以经济研究室少将级副主任兼任经济科长,独掌军统的经济大权,从此对军统组织的黑幕内情也越来越了解,对自己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明智选择感到欣慰。1944年,他巧妙地保护了秦丰川、梁秉才等共产党员,并把秦丰川推到军统经济研究室主任的位置上,为其开展革命活动提供许多支持和便利。
1945年冬,经过邓葆光和秦丰川、邱成锋等人的精心谋划,“东方经济研究所”成立,邓葆光同时结识了中共上海地下党负责人潘汉年的联络员吴湄,借机把许多中共党员安排在关键岗位上,东方经济研究所成了共产党活动的一个阵地。
邓葆光作为日伪敌产接收大员,掌管着大量敌产。他采取拖瞒的办法,把价值约500万美元的贵重物品一直拖到上海解放,最终回到人民的怀抱。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出差为名,暗地里找汤元炳借了60两黄金,把7万册图书秘密运往香港西环招商局仓库保存起来。1950年又向古耕虞借了3万港元,将存放在西环招商局仓库的图书,秘密转移到中环永安仓库,收取了存单妥为保管。1950年10月20日,他把7万册藏书的提单交给了上海市公安局。
1981年,进入古稀之年的邓葆光成为第五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他在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慷慨陈词:“我相信中国一定会踏入先进发达的国家之列!中国不会不如朝鲜、日本、美国、英国和新加坡!我们不要自卑!英国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用了400年,美国用了200年,日本用了150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30多年,只要我们开快车,一定会赶上先进国家的先进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我相信,照现行政策发展下去,经济翻两番毫无问题!”
(作者系第十届湖北省红安县政协委员、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红色文化宣传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