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2025年9月1日第7版)
在渔业发展的版图中,“种业芯片”如何强势崛起?丰富的冷水资源又怎样与高端市场紧密相连?日前,牡丹江市政协紧紧围绕“加快建设鲑鳟鱼种业基地、推动冷水鱼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课题,组织政协委员深入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鱼试验站、宁安钻心湖渔业公司等行业关键点位,开展专题调研。
“牢牢把控种源安全,是牡丹江贯彻落实省委‘蓝色粮仓’战略部署的关键一步,意义深远且责任重大。”市政协副主席张富广告诉记者,自7月以来,市政协便针对当前冷水鱼产业面临的种源“卡脖子”困境、加工环节“短链条”短板以及品牌影响力“弱声量”难题等一系列发展堵点,组建了涵盖政协委员、水产领域专家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内的专业调研组,进行多次深入调研。
在黑龙江火山湖鲑鳟鱼种业有限公司,委员们实地参观了“水科1号”全雌苗种培育车间。当了解到企业创新研发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了“节水99%、密度提升50倍”的重大突破时,委员们纷纷点赞。市政协委员、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院长姜桂娟建议,充分依托渤海试验站的科研优势,共同搭建“育繁推”一体化平台,让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走出实验室,走进养殖户的鱼塘,真正实现以“一条鱼”带动“一条链”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冷水鱼产业的全链条升级。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调研组听取了“渔业+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介绍后,呼吁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搭建合作平台,企业则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共同引进鱼子酱、预制菜等高附加值项目。同时,全力打造“牡丹江冷水鱼”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品牌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丰富的冷水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冷资源”向“热经济”的华丽转身。
对此,市科技局总工程师陈刚回应,将牵头制定专项政策包,从苗种繁育的源头,到加工园区的建设、冷链物流的完善,再到品牌营销的推广,进行全周期、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李世辉也表示,年内将积极探索实行“渔业贷”“活体抵押”等金融创新举措,着力解决养殖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降低融资门槛,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调研过程中,委员们还就建设“中俄(绥芬河)渔业合作示范区”以及推广“北繁南养”陆海接力模式达成了广泛共识。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国际市场,提升牡丹江冷水鱼产业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下一步,牡丹江市政协将持续跟踪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情况,充分发挥政协的监督职能和桥梁纽带作用,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精准落地、有效实施。助力牡丹江打造全国最大的鲑鳟鱼种业基地,为冷水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芯”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