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政协 > 学思选编 > 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选编(九)
1
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
阎力君
省政协委员
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教师

2025年全国两会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关键节点召开的重要会议,意义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王沪宁主席的全国政协工作等会议报告,以及省委书记许勤的指示,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与政协委员的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认真聆听了省政协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深入学习这些内容,并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遵循核心指示,践行使命担当

(一)两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涵盖科技创新、深化改革、民生保障等多个关键领域。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强调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要围绕这一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产业创新提供支撑。政协委员要关注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协同创新。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总书记的指示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同时,深化改革与扩大高水平开放,要求我们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高校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政协委员要为优化创新生态、扩大开放建言出力。

(二)与民主党派和教育界人士座谈重要指示

在与民主党派、教育界人士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等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教育的战略定位与历史使命,要求教育工作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方向。高校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科研,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双减”政策,强化教育数字化与终身学习。我们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政协委员要关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自身科研和教学能力,政协委员要为教师发展争取政策支持 。

二、政府工作报告:把握发展脉络,聚焦关键任务

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工作,明确了新一年的发展方向。在经济领域,调整通胀目标、增强财政政策力度,彰显了对宏观经济调控的精准把握。2025年CPI目标调整为“2%左右”,赤字率提升至4%左右,专项债和新增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扩大,这些举措将为经济稳定增长注入强大动力。对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而言,经济的稳定发展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场景。在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方面,新增“具身智能”和“6G”作为未来产业方向,以AI为核心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科研工作开辟了新的赛道。我们应积极投身相关领域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政协委员,则要围绕这些经济发展重点,深入调研,为政策的精准实施建言献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全国政协工作报告:发挥协商优势,凝聚广泛共识

王沪宁主席的全国政协工作报告强调了人民政协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在凝聚共识、协商议政、民主监督等方面肩负重任。对于政协委员来说,要自觉提升政治站位,把牢履职方向。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履职过程中,严守政治纪律,确保建言资政不偏离政治方向。同时,要积极凝聚共识力量,画好同心圆。深化“四个凝聚”,扩大团结面,创新传播方式弘扬正能量,拓展对外交往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协商议政方面,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建言资政,创新协商形式提升议政质量,强化民主监督推动政策落地。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中的政协委员,更要发挥专业优势,在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协商中贡献专业智慧。

四、许勤书记指示:立足地方实际,服务区域发展

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结合龙江实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对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来说,要坚决扛起国家战略使命,在粮食安全领域,开展黑土地保护、耐寒作物育种等研究;在能源安全领域,参与页岩油开采技术等攻关;在生态安全领域,研发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成果转化,布局前沿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政协委员要围绕许勤书记指示,为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方面积极协商议政。推动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俄科技合作,优化创新生态。在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方面,关注绿色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力龙江全面振兴。

五、结合自身角色的行动与思考

作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在教学中,要将两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科研工作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勇攀科技高峰,攻克“卡脖子”技术。同时,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作为政协委员,要积极履行职责,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社情民意。在协商议政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教育、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要加强与其他委员的合作,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与政协委员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各项报告和指示精神,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2
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
张丰发
省政协委员
黑龙江工程学院副校长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真抓实干、团结奋进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给我们以强大思想政治引领。有关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也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东北高校的产教融合既面临全国性共性问题,也有东北地区的特殊挑战。作为东北区域所属高校,需立足区域现实,避免盲目模仿东部模式,通过“本地优势+外部资源+制度创新”组合拳,探索出一条适配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径。

一、东北高校产教融合面临的主要挑战

1. 产业结构与新兴领域适配不足。一是传统产业占比高。东北以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农业等传统产业为主,数字化转型滞后,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发展不足,导致高校学科布局与产业需求脱节。二是企业创新动力较弱。部分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民营企业活力不足,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较低。

2. 人才流失与吸引力不足。一是本地就业吸附力弱。东北高校毕业生外流严重,企业提供的薪资水平、职业发展空间难以留住人才。二是企业导师资源匮乏。本地龙头企业较少,高技术企业密度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供给不足。

3. 区域经济活力与政策协同不足。一是地方财政压力大。东北部分地方政府对产教融合的资金支持有限,难以匹配国家政策要求。二是跨省协同机制缺失。东北三省高校、企业间合作松散,未形成区域联动优势。

4.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校科研成果与本地企业需求匹配度低,转化渠道不畅,缺乏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

二、东北高校产教融合的针对性建议

1. 聚焦东北产业优势,打造特色产教融合模式。聚焦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和新兴领域方向进行突破。装备制造方向,联合一汽、哈电、沈鼓等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代农业方向,依托东北粮食主产区优势,与北大荒集团等合作,发展智慧农业、食品深加工等方向。新兴领域方向,重点发展冰雪经济和寒地新能源方向。冰雪方向,结合东北冰雪资源优势,开发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旅游管理等特色专业。寒地新能源方向,聚焦寒地风电、储能技术研发,对接国家“双碳”战略。

2. 构建“校-地-企”命运共同体。一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产教联盟。由省级政府牵头,成立“产教融合协同中心”和“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整合全省高校、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资源,统一发布产业需求清单。成立专业化的技术转化平台,提供“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二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国企改革,深化双向赋能。科研协同攻关。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或创新中心,聚焦“卡脖子”技术,推动高校基础研究和企业应用研发对接。推动东北国企改革,明确产教融合任务。三是共建实训基地。推动企业生产场景与教学场景融合,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打造教学工厂,实现车间即课堂。

3. 构建产业需求驱动的学科与课程体系,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与保障机制。一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建立与行业协会,头部企业的联合调研机制,根据产业技术变革及时更新专业方向;项目化课程设计。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开发模块化课程包,例如将企业研发任务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或实践学分。共建产业学院。与龙头企业联合成立产业学院,定制化培养行业紧缺人才。二是实施教师企业挂职制度。要求教师每五年累计不少于一定时间的企业实习经历,并纳入职称评审条件。同时企业导师常态化。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授,参与课程设计,论文指导及职业规划教育。组建跨学科团队。围绕复杂产业问题,组建高校老师与企业工程师的跨学科联合团队。三是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实现校企资源对接、实习岗位匹配,项目合作撮合等功能。

4. 强化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一是大力推行定向培养计划,与本地企业签订“订单班”,提供学费补贴和就业保障。二是落实好柔性人才政策,允许高校教师兼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所得收益按比例归个人,引进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授。

5. 创新资金与政策激励。一是设立产教融合基金。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二是用好税收杠杆激励政策。对参与产教融合的本地企业提高税收抵扣比例。落实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如提供实习岗位,捐赠设备,派驻导师。

东北高校的产教融合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地探索发展,可逐步从形式合作转向深度协同,真正实现教育、产业、科技、人才的循环互促。可以以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为突破口,打造3-5个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逐步形成“高校研发-国企转化-民企配套”的东北特色产业链,通过重构东北创新生态,推动“人才回流-产业升级-经济振兴”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