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省体育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这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开局前夕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认真学习了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会议其他重要文件,深刻领会了两会精神实质,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深入学习两会精神,增强做好体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就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为我们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强大动力。报告中提到扎实筹办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巴黎奥运会取得境外参赛最好成绩,对过去一年体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办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推进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等6个方面对今年体育工作作出部署。我深刻认识到,必须将学习两会精神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深化对“两个确立”的认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思想和行动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聚焦重点工作,将两会精神转化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
在全面理解两会精神的基础上,我深知将这些精神转化为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至关重要。一是深化青少年体育发展机制。深化体教融合改革,完善体教融合改革机制,试点将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纳入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强化后备人才培养,完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专业运动队衔接机制,全年开展“奔跑吧少年”“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等活动。二是培育体育产业新质生产力。强化赛事经济引领,打造“一市一品”精品赛事,重点培育马拉松、自行车、水上运动等IP赛事集群。创新“赛事+文旅+消费”模式,建立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冰雪经济突破,建设上合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开发四季冰雪产品,建立冰雪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三是推进竞技体育改革创新。建立“省队校办”“省队社办”多元化培养模式,重点加强体能训练、运动康复等科研攻关。要精准聚焦米兰冬奥会备战的重点项目与重点运动员。深入分析各冰雪项目特点和竞争态势,在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等传统优势项目上,加大投入力度。针对具备夺牌实力的重点运动员,制定“一人一策”的个性化训练方案。结合运动员体能、技术、心理等实际情况,科学安排训练强度和内容,确保他们在米兰冬奥会赛场上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三、加强自身建设,推进两会精神落地生根
两会精神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作为省政协委员,我将率先垂范,加强与各级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形成推动两会精神落地生根的强大合力。一是提高贯彻两会精神的执行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带头维护法治权威、强化制度执行,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事上。二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将两会精神转化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具体行动,指导推动分管单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与运动队、教练员、基层干部职工群众的联系机制。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融入冰上项目备战训练、运动队管理、体育彩票管理等分管的具体工作中,坚持常研究、常部署、常督导,推动分管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层层压实责任,扎实推进重点任务落实,确保把分管领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强廉政教育,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强化审计监督,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持续向好,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省政协常委
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教育”“科技”“人才”——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这三个关键词: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
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科技发展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上具有独特优势,要进一步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一、要把握好教育的政治属性,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古人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安全是国家安全,更是政治安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是对新事物最敏感、最积极的群体,其思想观念及行为更容易受社会变迁、外部变化的直接影响。我们要始终站在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不断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一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优势,准确把握大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建强思政教师队伍,以更贴近实际的方式方法创新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二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三要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与价值旨归,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四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主编、知名思政专家、各学段一线教师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体系,强化育人目标的连续性和贯通性,确保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五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龙江特色的“大思政课”品牌,深入挖掘和整合龙江红色资源,体系化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支持学生参加红色研学之旅,在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中坚定理想信念,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二、要把握好教育的人民属性,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古人云:“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旨归。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202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人工智能的逐渐普及,使知识获取更加低成本、高效率,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量”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质”的提升成为紧迫要求。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中发挥引领标杆作用。一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通过人文教育塑造人格、培养品德和提升精神境界,通过科技教育提高知识储备、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二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教育家精神和师德培育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职业发展全过程,不断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把握和尊重教师成长规律,构建立体化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鼓励教师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教师视野、胸怀和专业素质能力。三要面向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材内容、教材形态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整合重构,有力支撑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努力推动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育。
三、要把握好教育的战略属性,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放眼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要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发挥高校创新动能,把高校已经积聚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能力,有效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支撑锻造强大的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国际影响力。一要聚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建立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学科建设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内涵发展,树牢学科建设引领高校发展的导向,加快构筑学科特色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二要面向世界科技创新变革规律和国家科技创新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建立以国家重大任务为牵引的有组织科研模式,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牢牢把握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三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聚焦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集智攻关,实现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不断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四要锚定高校发展定位、特色优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持续深化“四新”建设,以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为切入点,改造升级和重塑重构研究生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加大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快推进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鼓励人才国际交流,厚植人才成长沃土,着力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教育属性出发来思考谋划工作,把改革路径设计得更加科学有效,把发展目标定位得更加准确合理,有力支撑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建成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