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政协 > 学思选编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选编(十四)
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周贵才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出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又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更是党的历史上又一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向国内国际释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强烈信号,必将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我们要牢牢把握“七个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安排,认真贯彻“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主动融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推动龙江交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以龙江交通运输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一、强化政治站位,高擎改革旗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历史和实践有力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强国复兴伟业进程的关键一招。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取得的重要成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特别是以五年为期,推动完成60条、300多项改革任务,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决心最强的一次,对于激励全国上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深远、前景光明广阔。交通运输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障,必须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全面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要求,谋划落实好交通战线改革任务,增强改革内生动力,奋力谱写深化龙江交通改革新篇章。

二、聚焦时代答卷,勇挑改革重担。深化改革是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决定》中提出的,“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发展物联网;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等改革措施,对新时代深化涉及交通领域方向的全面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既为我们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也为我们书写龙江交通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营造了良好机遇。要坚持目标导向,聚焦全面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这一时代问卷,在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紧盯改革重点难点,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聚焦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智慧扩容、安全增效、产业融合;聚焦服务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推动陆空、陆海、江海联运等多元化国际运输网络;聚焦服务交旅协同深度融合,深入推进特色旅游交通网建设;聚焦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新趋势,扎实推进哈尔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主动谋划低空经济新赛道,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新业态和产业创新升级。

三、当好开路先锋,彰显改革实效。“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决定》通篇贯穿了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的人民至上发展理念,不仅将以人民为中心写入“六个坚持”的改革原则,而且在一系列具体措施中也是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为民宗旨,为我们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作为检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改革成效,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明了方向。要以推动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和贯彻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的新要求,在新征程中持续当好开路先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积极提升交通保障出行能力,扎实推进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发展;持续加快提升农村公路路况质量;深化城市公交领域改革,因地制宜实施客运公交化改造;突出抓好交通安全生产,健全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切实维护行业安全稳定,用每件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赢得百姓满意,彰显改革成效。

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滕春波
省政协委员
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谈一下个人对全会精神的学习体会。

第一,会议在关键时期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动员总部署,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和重要讲话,全面回顾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主要工作,系统总结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深刻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二,作为民主党派支部和学院领导,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带领党派和全院上下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紧密结合会议精神,科学谋划学院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传达到每名会员和全院师生,持续掀起学习宣传全会精神热潮,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2、加快适应人才培养改革。会议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当前,高校都在积极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和招生模式改革,改革带来的变化已经显现,学院层面要尽快识变应变,带领全体教师共同应对好改革带来的影响,在改革变局下持续保持学院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

3、紧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框架下,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强化人才激励,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支持体系,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在新征程上推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紧跟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作为科技工作者,必须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着力激发科技创新创造活力,加强对学院科研力量的有机整合,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眼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大与链主企业互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了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关键和途径:

一是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针对我国目前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的瓶颈制约,我们要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但原始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我们应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更多突破,这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前提。

二是推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科技创新成果只有与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驱动产业创新。尽管我国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一些痛点、堵点问题。我们应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做好科技金融工作,提升我国科技成果全球竞争力、影响力和引领力。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定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