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及办理选登
关于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日期:2018-01-15 | 浏览次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更加注重了兜底,更加注重了扶贫工作,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谋划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三年开春首站视察都聚焦的是如何扶贫、如何脱贫,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各级政府也都把推进精准扶贫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正在全力推进,这是我们当前改善民生的重头戏,也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要实现2020年消灭农村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贫困县全部摘帽的战略目标,就要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扶贫开发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按节奏扎实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3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在近期一份来自中央党校精准扶贫智库课题组针对162位县委书记研修班第5期学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报告(中国经济时报2017/1/5)中显示,主要致贫原因,非贫困县是人口素质,而贫困县是传统观念、交通闭塞、生态脆弱。在其他致贫原因中,贫困县主要是疾病、辍学、懒惰、地质灾害等,非贫困县除了因病因学因懒因灾外,还有大型企业关闭、产能过剩、经济减缓(衰退)等原因。而传统扶贫开发手段,之所以对于不具备脱贫能力、不愿意脱贫,因病、因灾、因老、因学等因素致贫的贫困群体效果不佳,是因为始终没有解决他们参与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门槛问题。所以,扶贫机制的创新就在于探索推动更多贫困者跨过参与经济发展门槛的路径,增强参与发展的能力,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为此建议:

一、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渠道。一是牢固树立产业扶贫理念,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产业扶贫模式,依托区域特有资源,比如,生态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农产品资源以及人文资源,发展新能源、环保、休闲旅游、特色农业及加工业、健康养老等绿色产业,以及基于这些产业发展的电商、互联网金融等新经济业态,形成绿色扶贫产业集群。狠抓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具有效益优势的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把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引导其通过土地流转,增加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长效脱贫;三是积极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其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对扶贫投入力度大的企业,在行政审批、税收、资金等政策上予以倾斜,以形成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同时,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对资金短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给予支持和帮助。

二、 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农民的智力水平决定了富裕水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引用推广新的适用技术、发展新技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新的生产方法,由“襁褓”式全面直接帮扶转向项目发展能力的培养,将产业发展投入与培养企业家精神、培训劳动技能结合起来,将特惠支持政策与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引导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市场引领、创新驱动、品牌建设等意识,彻底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扶智”的同时还要“扶志”,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只有加强教育、引导,让农民有“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而非国家“要我脱贫”的被动督促,才会“人穷志不穷”地发奋脱贫!

三、 专业扶贫队伍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极为缺乏从事专门扶贫开发人员和机构,严重地影响了“点对点”“人对人”扶贫的效果,无法体现精准扶贫工程的优势,成为扶贫攻坚的软肋。扶贫人员的专职化、扶贫机构的专业化,是保证扶贫工程实施的基础。建议要加快培养一支专业化扶贫队伍、建设一批专业化扶贫服务机构。如依托相关高校、各级党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精准扶贫短训班、专题班等,开展扶贫实操方面的培训,迅速提高现有扶贫队伍的专业技能;鼓励贫困地区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设置贫困治理相关专业,定向、委托培养扶贫开发的专业人才,加大扶贫专业人才的输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部分公益性服务组织、扶贫项目经营主体向专业服务机构转型,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拓展扶贫治理业务,探索发展扶贫识别、成效评估、数据管理等第三方服务机构,鼓励发展项目托管、科技咨询、工程设计、技能培训等经营性服务机构,为扶贫开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撑。

贫困是动态变化的,脱贫与返贫交替出现,不可能一朝脱贫永久小康。只有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精准地使用扶贫资源,确定扶贫项目、方式,分门别类地落实精准扶贫的措施,才能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