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江沿岸生态保护与国土防护事关国土安全和国家形象,是关乎边境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主权国家人类生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6年,农工党黑龙江省委针对此课题成立调研组,在赴黑龙江省水利厅等相关部门了解情况的基础之上,深入加格达奇、塔河、漠河、抚远、珍宝岛、虎林等边境县市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前往吉林、辽宁等界江省份进行了对比调研。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东北部以江河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两国界江长度2723公里,主要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等河流,是全国国境界河最长的省份,也是界河防护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黑龙江省中俄边界以河流主航道为界,与相邻省份以水为界的边界标准相比,界江生态保护和国土防护具有独特性。
黑龙江省界江俄方一侧多为山地,土质坚硬,人烟稀少植被良好;我方一侧地势低平,土质松散,历史上植被破坏严重,生态防护能力退化严重。近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黑龙江省界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主航道总体趋势向我方滚动,国土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界江生态保护和国土防护更具紧迫性。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省在界江防护工程建设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保障国土安全和沿江地区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省界江生态保护和国土防护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现有工程防护能力薄弱,缺少专项发展规划等问题,加快推进黑龙江省界江沿岸生态保护与国土防护工作具有必要性。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成立界江沿岸生态保护与国土防护的综合协调机构
界江沿岸生态保护与国土防护是多家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工程。建议按照国际惯例和实际需要建立综合防护协调机构,如界江管理委员会或界江管理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并负责协调农、林、水,国土资源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使管理集中化、常态化;整合各部门力量、统筹管理模式、简化办事程序、提升工作效率,形成合力加强对国境界江的保护和监管。同时建议界江沿岸所在省市县政府将界江沿岸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开发利用、应急管理等纳入政府重要议程。
二、科学编制界江沿岸生态保护与国土防护的专项发展规划
首先,在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编制专项发展规划。其次,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重点区域,以先急后缓、先重后轻为原则,开展防护工程建设。第三,做好江岸的管护工作,对已建护岸工程要做好日常养护和加固工作。第四,加大界江沿岸国土防护的投入力度,设立界江沿岸国土保护治理专项基金,在界江防护工程的建设标准、人才引进、资金使用等方面给予放宽和倾斜。第五,编制界江生态保护与国土防护人才建设计划,营造良好人才成长氛围,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基本满足需求的人才队伍。第六,拓展创新防护途径,建立以水利措施为主体,生物措施、经济措施、教育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第七,界江国土防护应与其他工程设施建设、城市经济发展相统筹,以实现界江沿岸的和谐、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遵循生态红线保护的原则,细化界江护岸建设、河流水环境监测、污染治理、植被保护等方面的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的开展界江沿岸的生态保护工作。
三、完善界江保护法律法规,推进界江防护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完善界江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防护机制,是依法管理界江沿岸区域生态与国土, 使防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必然要求。一是加紧完善地方法规,夯实界江沿岸生态保护与国土防护的法制基础;二是建议根据相关法规、条例的指导思想,出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界江沿岸管理办法,以保障界江沿岸的水土保护工作有章可循,三是加强机制建设,从保护机制、监督机制、问责机制、补偿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全链条无缝管理。
四、拓宽宣传教育渠道,提升全民的生态保护与国土防护意识
建议将界江防护宣传纳入龙江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采取多种宣传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实现教师-学生-市民的网络化宣传模式,营造宣传教育氛围,提升全民的生态保护和国土防护意识。
五、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打造界江特色生态产业丝路带
黑龙江省沿江地区风景旖旎、物产丰富,独特的民族风情、厚重的人文历史、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地缘优势,奠定了黑龙江省的发展生态产业的资源和基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步伐的加快,我们应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推进我省沿江地区生态产业发展。建议采取中心城市发展模式,选择鸡西、抚远等沿江城市作为中心城市,进行生态产业建设试点,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其他沿江地区,以航运业、文化业、旅游业等相关生态产业的链条式发展,打造界江特色生态产业丝路带,推动沿江城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黑龙江省边境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边民稳定、国土保护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