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及办理选登
践行“两山论” 促进龙江生态旅游发展
日期:2018-01-18 |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代表团讲话时指出:“黑龙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黑龙江省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时强调要围绕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推进全面振兴,全面践行“两山论”当好绿色发展排头兵,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龙江旅游发展,作为我省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生态优势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产业富省惠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

提高全民思想理念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保护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当前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要素,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但从观念和价值上讲,并没有成为必要条件,没有贯穿到物质生产、加工、消费的全过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还没有形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二是部门环保职能分散交叉较为突出,政出多门、权责脱节、力量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影响环保行政效能,环保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平行的关系,环保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管职责只能是靠协调,以及相应的体制和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尚需时日。

三是环保历史欠帐较多,受经济条件制约,无法解决历史遗留的各类环境问题,不欠新帐多还旧帐的能力明显不足,全省环境污染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描述的绿水蓝天的美好愿景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都导致我们在环境保护工作推进落实上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而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补齐的“短板”,也是事关民生福祉、为民所急所盼的痛点,更是考验各级各地政府及官员“政绩观”、治理能力和决心的阅兵场。因此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充分运行借力而行、运力而动的环保智慧,借“十八大”和总书记两次到龙江讲话东风,以绿色

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基本路径,把节约环保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对有动能、有优势、有市场的优先做好“加法”,以“煤头电尾”、“煤头化尾”和“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新形势下推动我省转型发展振兴的新路子。围绕生态休闲、健康养老、度假旅游等产业方向,下大力气发展冰雪游、森林游、边境游、湿地游、避暑游等旅游产业以及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深入挖掘江河、湖泊、湿地等水生态优势发展湿地湖泊经济,将“两山论”真正融入实践。

二是理顺环保体制机制。从宏观战略层面入手,从再生产全过程着手,从形成山顶到海洋、天上到地下的所有污染物严格监管制度和一体化污染防治管理模式着力,使环保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队伍建设符合环保新任务的要求,推进大环保的构想来思考环保机构改革,尽量减少与其他部门在职能上的交叉。

三是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提高沙区、草原植被覆盖率,有序实现休养生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基线的环境管理体系,健全跨区域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

四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

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不唯经济增长论英雄。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

保护好生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任务复杂而艰巨。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美丽的青山绿水,为龙江振兴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从而让天蓝、地绿、水清真正成为龙江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