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及办理选登
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尽快改善哈市交通拥堵状况
日期:2018-01-18 | 浏览次数: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最后一个月,哈尔滨被评为全国拥堵城市第一名,当大家还在议论“第一堵”的同时,大多数人好像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拥堵的现象,只要是早晚通勤时间,大家都会切身感受到交通拥堵状况,和兴路堵,友谊路堵,一曼街堵,和平路堵,宣化街堵……数据显示,哈尔滨早高峰从6点至7点都是全国最拥堵时刻;晚高峰17点同样全国最堵。上班最堵路段:和平路,下班最堵路段:西大直街,全天堵王:一曼街。工作日全天拥堵前十名的路段:一曼街、和平路、和兴路、西大直街、东直路、东大直街、西大直街、友谊路、通达街、教化街。另据高德地图发布的2016年哈尔滨出行数据显示,情况大体相同。

如果计算大家每天被堵在路上所浪费的时间,以及因堵车而白白耗费掉的燃料费用、汽车燃油加剧的空气污染等情况,堵车造成的损失可谓相当的巨大。

是什么原因使哈尔滨成为2016年全国最堵的城市?那就让我们来深入的分析一下。

1、原因分析:

哈尔滨交通拥堵的原因主要有地铁、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新增机动车数量增加、冬季恶劣天气等原因,还有轻微交通事故不及时拆解、违停车占道等也加重了交通拥堵的严重现象。而哈尔滨则在本次报告中被评为道路规划最不合理城市,道路规划严重影响其交通发展,更有其历史的原因。

①、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哈尔滨市新增车辆19万台,按每车长5.5米计算,连续排起来就达到1045公里,每天行驶在路上的车辆达到130万台,比2010年增加了4倍。

目前哈市建成区道路为2200余公里,新增车辆不移动就占据了近一半的道路,在早晚高峰出行期间,城区内尤其是中心区域道路承载的压力明显增加。

②、道路施工 2016年以来哈市共有31条主要道路因地铁、管廊施工封闭和半封闭,影响波及主干道110余条,导致市区路网整体通行能力降低。

③、恶劣天气 气温降低,雪后路滑,造成了“起车难、行车慢、车距远、爬坡缓”的低效出行模式,突发事故增多,造成局部交通堵塞。

④、人为致堵 违停,违规占道,下道逆行,随意违法变换车道等交通行为,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交通事故车辆不能及时拆解移出交通通道,加剧了拥堵状况。如学校周边接送学生车辆违停占用几排车道,影响交通是我们大家经常都能看到的现象。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的情况如何,是交管部门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种反应。也是一个城市广大民众素质和理念的体现,如何尽快改善哈市交通拥堵现状,还市民一个顺畅的出行环境,良好的生活状态,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也刻不容缓。

2、几点建议:

①、提升城市规划科学性

从根本上说,交通拥堵是源于城市交通供求关系不平衡,解决之道,一是多建道路,一是调整需求。如果我们能在城市结构、土地使用形态上作出科学规划,使人的居住地和就业、上学距离近一点,交通少一点,居住地周围就业岗位、公共场所和生活配套设施齐备,就会减少拥堵的可能性。将交通拥堵因素纳入城市规划设计,使得城市功能布局和道路网建设相辅相成,实现道路交通科学性和百姓舒适度的共赢。

②、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承载能力大,效率高。公共交通发展的好,方便快捷,四通八达,就会相应减少路面个体交通工具的数量,所以政府应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优先发展,建立公共交通快速干道,使公共交通覆盖面更广,线路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成为市民出行的最优选择。

③、紧抓交通违法整治,立足道路挖掘潜力

众所周知,车辆不按规定行驶,随意变道,闯红灯,乱停车等行为,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从而造成大面积拥堵的现象屡见不鲜。整治交通违法,维持正常的交通秩序,能够有效地挖掘车辆通行能力,交管部门要增加路面警力,加大车辆违规处罚力度。2016年杭州市就是通过“两治一整专项行动”而甩掉了拥堵城市的帽子。

④、强化科技创新,科学规划交通信号,向交管精细化要动力

深挖大数据运用,建立道路拥堵预警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对交通拥堵、违法行为等进行预警,实现警力科学配置。比如对于一个交通路口来说,利用大数据分析一段时间里该路口道路通行能力,合理调控交通信号灯配比时间,进而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实时的路况通报,及时发布道路通行信息,提示广大司机注意道路选择和出行时间。

⑤、规划增加停车场建设

停车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校、医院是拥堵的重灾区,违法停车占用车道,严重影响其他车辆通行,大型商贸、大型酒店、大型超市等也都应配套建设相应的停车场,减少车辆占道的违法行为,沿街单位的停车场可适当对外开放,成为收费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

⑥、加强交通法规宣传教育,规范行人遵守交通法

加强行人遵守交通法意识,提升行人的出行素质,交通路口按规定信号行走,不要与机动车抢行,避免发生碰撞而影响交通,也不要在街道上随意截停行驶的出租车辆和公共交通,而影响其他车辆的顺利通行。

总之,治理交通拥堵确实很难,需要群策群力,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随着城市的扩容和发展,这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