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与问题:
1.旅游经济对我省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6度黑龙江省不出意外的连续三年GDP增速垫底,但同时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7.76%(接近全省GDP增长率的3倍)且增幅远高于全国水平,占比超过全省GDP的十分之一,因此旅游业对我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现今市场经济占主导的时代,我省主要竞争劣势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地处边远,额外增加了交通和取暖等硬成本;二是大中专以上学历的青年学生持续保持净流出,人力资源对比劣势明显;三是各级管理机构的办事效率和敬业精神较之沿海先进地区差距明显,严重制约私营经济在本省落地开花。
上述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相比而言要小一些,由于我省旅游地缘优势明显,因此旅游业具有的比较优势导致持续增长,同时旅游业是典型的无烟工业、环境污染压力小,综合这些因素,我省更应该着力把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2.近期以雪乡为代表的冰雪旅游领域连续爆出宰客黑幕,传播速度和范围惊人,已严重影响我省的旅游声誉
小波未平大波又起,用来形容现在我省旅游标杆“雪乡”相当适合。
? 事情起因是年初被资深驴友爆出“赵家大院”客栈临时粗暴涨价肆无忌惮宰客,随后又爆出几天后该客栈竟然能够继续“悄悄迎客”;
? 接着,网友公布录像爆料雪乡导游针对“低价游”客人放言:“九个月磨刀,三个月宰羊”,逼迫消费者自费消费,同样肆无忌惮;
? 随后同样是针对“低价游”,网友公布录音再爆雪乡黑导游因女游客不购买天假套票扇其巴掌,随后又有网友爆出该黑导游同期竟然把另一名男游客打到脸上开花,这种近似黑社会、山大王行为,其肆无忌惮的程度已经突破读者的想象力!
? 最新网友爆出录像,哈尔滨市区松花江上娱乐区,疑似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为了争抢游客,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结伙斗殴,此情此景,作为一名哈尔滨人,很难想象这件事就发生在省会城市的眼皮底下!
目前网上各种权威媒体的持续、高强度追踪报道铺天盖地,其中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种种恶行居然就发生在上次“宰客事件”的整顿期,当地此前的承诺:已组成由旅游、公安、安全、物价、卫生、疾控等相关部门的联合检查组,对雪乡景区及林业所属的家庭旅馆进行彻查严查,等等,现在看着更像是笑话。
旅游市场接二连三爆出的这些惊天丑闻,当地到底是如何“彻查严查”与“限期整改”的,又是如何加强“监督与管理”的?对此现象,是否应该有人负责?应该由谁来负责?目前从处理结果来看,整改的效果显然存疑,作为黑龙江人真的感到汗颜!
认真梳理上述事件的传播过程,会发现这些事件有显著的同一特点:事件均由网络自媒体开始发酵并快速病毒式传播,特别是后续的几个报道均通过明显的“蹭热度”实现了继续快速扩散,目前已几近失控,整个事件对我省旅游业的影响后果巨大,且还看不出相关主管部门已经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应对控制策略。
3.全省旅游一盘棋,少数人肆意妄为贪得无厌,损失的是全省人民的利益
由于天气寒冷,外地游客到我省冰雪旅游的行程普遍较短,只有靠全省力量打造的旅游热点才能吸引游客呆尽可能长的时间,创造更多的旅游GDP。目前我上真正形成明星效应的旅游景点也仅有冰雪大世界、亚布力滑雪、雪乡等寥寥几个,因此 “雪乡事件”不仅会对雪乡自身的旅游收入影响巨大,客流的减少会导致我省旅游GDP中包含的诸如交通、租车、餐饮、住宿等因素减小更多。极少数人不讲诚信、贪点小钱的行为,直接损害的是全省人民的现实利益!
4.宰客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1)观念老套,手法陈旧,懒政怠政严重
“宰客事件”首曝数天后,官方口径避重就轻、缺乏诚意,甚至推卸责任,结果反而引发媒体持续追踪报道,挖出更多的黑幕;当地邀请记者对雪乡进行“体验式采访”,急于强行扭转负面形象未果;当地管理部门嘴上强调“要将舆情防控工作摆在第一位对待”,却只知道采用老套的维稳强堵策略,完全失败。
2)“低价游”横行,“黑导游”整治乏力
作为雪乡旅游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当地对“黑导游”治理不力显然负有责任,但又不是当地一家之责,到底板子该打到谁身上、打的程度如何,需要系统调研分析。雪乡的问题远不只是简单的个案,不能低估全省旅游市场问题的严重性和失范程度。
媒体报道,两个月中“雪乡”才勒令导游退还非法所得7万余元,另有报道一个导游一个月轻松入账3万元,这种惩罚力度能有多大威慑?
二、对策建议:
1.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全省统一到“旅游业是黑龙江支柱经济”的高度
2.全省一盘棋,建立多管理部门联动、狠罚重管等机制,彻底整治“不合理低价游”和“黑导游”
深刻认清目前雪乡与文明旅游市场的距离,认清仅靠约谈、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向三亚学习,一次性罚死罚透,设置清晰的高压线,形成“你敢砸全省的饭碗,首先砸了你的饭碗”的氛围,守住“不敢干”底线,慢慢再考虑“不能干”和“不想干”。
3.迅速补课学习新媒体时代以“网络自媒体”为代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特点,掌握有效的舆情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