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但是目前乡村的经济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制约,缺少资金,缺少项目。振兴乡村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支持,更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机制支撑、健全的制度保障。因此,在这方面工作上我建议如下:
第一,鼓励建设一支优秀的领导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一线的“突击队”,要有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本领。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培养群众身边的带头人,在人员选拔任用上给与特殊政策。同时,建议省级部门大力给予人财物方面的支持,现在村级没有增收来源,尤其是转移支付资金太少,村集体没有能力进行村内建设。建议上级部门要在现在基础上增加一倍以上的资金支持。
第二,明确和落实好更多惠民政策。执行好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当前要重点抓好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小农户更多地分享产权制度改革红利,让农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受益者。
第三,推进乡镇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要时刻想着让小农户与之有机衔接。要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要尽可能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进来。搞一二三产融合,特别是农旅融合的新业态,要以老乡为主,给与适当政策支持和倾斜,让乡亲们自发地修葺闲置的房子,种上果蔬和鲜花,办起农家乐,接待城里人,让千家万户追求幸福的内生动力变成乡村振兴的巨大合力。
第四,支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富锦市二龙山镇将西凤阳村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试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西凤阳村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水稻种植,全力发展土地规模经营。还创立了“富锦市田野果蔬专业合作社”,建了蔬菜大棚42座,2栋日光温室。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利结合起来,吸收思路活、干劲足的10名能人作为初始会员,每名会员自主经营所承包蔬菜大棚,由村集中进行供水供电管理,村集体平均每年增收10万元。在实现“群众快速增收致富和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基础上还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给与重视,支持西凤阳村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