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教育部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反观黑龙江省的中小学教育,很多现象让人感到担忧,补习班正在以多种形式占据学生们的课余时间。不分白天黑天,就连晚上的业余时间也在忙于补课。同时在校艺术教育和体育锻炼受不到重视,所有的时间都被数理化语文等主课占满。由于没有业余时间,又得不到机会锻炼身体,导致中小学的孩子们大部分是近视眼,且年龄呈低龄趋势,而且肥胖儿童不断增加。这样的教育体系既不利于孩子的生理健康也不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本人曾经去北京清华附小做过调研,清华附小教育理念是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把体育当作培养学生的最好教育学。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理想与抱负。学校每天体育“三个一”,即:每天一节体育课、每个学生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每天一次晨练微课堂和一个健身大课间,形成了“有趣、出汗、技能”体育工作基本原则。每天一节体育课,3节优质落实国家课程、1节足球课、1节自主选修课(足球、篮球、田径、轮滑、健美操、棒球、板球、武术、乒乓球、滑冰等)。每天早晨一个晨练微课堂和健身大课间。据海淀区教育卫生保健中心部分反馈数据显示,2017年清华附小与海淀区平均水平相比,男生身高平均高于全区1.86cm,女生身高平均高于全区2.44cm。所以要全面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应该从“健康第一”抓起,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从文体课程抓起。人民网也曾报道近些年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的同时,还存在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和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等三大突出问题。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校体育工作关乎每一名学生的身心健康、一生幸福、更关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省政府应协调省教育厅、哈尔滨市教育局带头明确文体教育课程应该与文化教育课程齐头并进的目标,既重智育,也重体育。明确文体教育的目标是旨在强壮学生体魄,发扬学生个性,启发学生创造性、丰富学生情感,开发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不是专业技能教育。对学生实施普及性文体教育,使文体教育真正成为义务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开发以“创新性思维”为目标进行文体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方式上创新,向京津沪发达城市中小学学习先进经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分年级段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学生喜爱、趣味性强的特色体育项目,做到每位学生都有喜爱的体育活动、每班都有特色的体育活动、每校都有有代表性的运动队。强调师生互动的体验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课大课间活动、认真做好微体育课堂,确保每天一堂体育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对学生评价上,采取多元化的质性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强调学生文体学习时的过程而非结果。注重学生在文体学习中创作能力与自我表达上的进步。
三、加强文体教师的培养和任用。要把文体师资队伍建设作好,逐步建立和完善文体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以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文体教师为目标,鼓励扩大培养师范学院文体类教师队伍,鼓励定向招收体育院校类教师规模,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教练到学校兼课带队伍。坚持定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针,各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院应努力创造条件,与中小学校合作,为在职文体教师提供进修的学习机会。尽快建立一套规范的中小学文体教师资格标准,确保文体教师师资队伍优化。
四、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运动。将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作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工作,逐步扩大校园足球规模,提高校园足球发展水平;将校园足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校园足球为载体,培养学生足球兴趣,丰富课余生活,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我省我市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足球后备人才,推动省市青少年足球运动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五、建立健全全省中小学生体育评测制度。做到有据可查、数据真实可靠。在哈尔滨市各中小学中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学生测试成绩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完善体质健康监测报告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同时把测试成绩记入小学生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生记入学生档案,并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实行测试结果抽测和公告制度,每年对各校的测试结果进行抽测,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做到动态把握全省及各地市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