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及办理选登
关于实施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的建议
日期:2019-01-11 |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做出具体的路径安排和政策定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党中央长期关注“三农”问题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而且这一战略不仅仅局限于“三农”问题,而是将“三农”问题上升为乡村振兴战略高度,是在以往政策措施和实践成果基础上的凝结与升华,使以往的政策措施相互协同,与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机地融为一体,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三农”政策措施,以及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等改革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所以,采取怎样的措施把中央的战略决策落实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结合我省实际,顶层设计十分重要。

目前我省大部分乡村建设仍需要顶层设计,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全方位问题。比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信息建设、卫生医疗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大规划和建设力度,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为此,建议:

第一,乡村振兴要解决农民的钱袋子,让农民富裕起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够带来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农民消费能力。农村产业选择基本上离不开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加快探索农村休闲旅游度假产业模式仍有很大空间。由于乡村缺乏吸引产业资本的投资环境,特别是产业成长所需要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再加上人力资源素质较低,配套设施不健全,物流成本较高,使资本和人才缺乏向乡村流动的积极性,所以投资乡村的投入产出比较小,从而减弱了产业资本投资乡村的动力。在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中都在强调产业核心地位,却忽视了产业扎根甚至成长的基本要求和条件。

第二,乡村振兴要吸引产业资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不仅限于水电气,还应包括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医疗服务、教育培训、垃圾处理等就要随之跟进,改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应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现在的乡村在垃圾处理、农作物存储、能源使用、空间布局、饮用地表水等还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就要对乡村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乡村规划面积有限,不可能像城市那样非常明显地划分各种功能区边界,应在较为有限的区域内,容纳比较齐全的所需功能,这就要依据乡村的自然特点,实施一村一规划,也可以将毗邻的几个村统一进行规划。

第三,乡村振兴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乡村经济大多还是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对乡村企业的管理多为粗放式的,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外来资本对当地乡风民俗不了解,而现代企业与乡风民俗环境下的本土企业存在着较大差异,必然会带来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必须对乡村经济体制进行预先设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说明中央高层对乡村治理体制有不同于城镇体制的考虑。从现实情况来看,乡村振兴首先要破除阻碍资本和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给资本以更大使用空间。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不仅仅在于商事制度改革和压缩审批事项方面,更重要的是避免干预乡村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要提供优质服务。

第四,乡村振兴要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应是重要振兴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了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在乡村治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许多基础设施由于缺乏管理而破旧荒废。乡村的基础设施按照城市基础设施那样由水电气等部门多头管理显然不合适,可以探索在乡村建立基础设施运营中心,对各种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重点是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开发利用新能源,特别要注重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以村为单位铺设管网,建设污水回收利用设施,根据乡村不同条件通过桔杆无害化利用,太阳能、沼气等开发利用改善乡村能源使用结构,以提升乡村空气质量,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第五,乡村振兴要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一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政府重视力度。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让地方政府切实承担起其应负的责任,转变观念和思路,乡镇有文化馆、图书馆,村有文化队和图书屋,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充分发挥组织和领导带头作用,同时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开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二是加强乡村卫生医疗建设,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扶持,不能只停留在经济上扶贫,要在扶志上下功夫,实现终身脱贫。三是加强乡村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村村通网络、家家看有线,实现偏远山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