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及办理选登
关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
日期:2019-01-11 | 浏览次数: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目前广泛存在着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问题,学生的肥胖问题严重威胁到孩子的体质健康。目前,在我省中小学校园中,“小胖堆儿”、“小眼镜”、“豆苗芽”、“驼背儿”随处可见,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及心理素质脆弱已成为社会普遍问题。据调查,造成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主要有: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身体透支严重;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症状增多;缺乏合理运动;学校体育锻炼时间少,活动场地、体育器材有限;社会公益性锻炼场所少。

虽然我们在中小学校都在倡导全民健身,但各学校发展不均衡,重营养轻运动、重技巧轻体能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不少家长也认为,如今网络、电视等占据了青少年大量的业余时间,造成了学生体育运动、体力活动的时间不足。

主要原因是:一是家长对孩子的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不高,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并听任其看电视、玩电脑、补习、学兴趣专长等占据了孩子的业余时间;二是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放学回家后,做完各科作业就已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没有时间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三是社会化体育锻炼不够,多数小区没有相应配套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体育社团组织和社区很少组织青少年开展体育锻炼;四是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这源于有些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课及课余活动,挤占体育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还怕学生在体育课中出意外后而承担巨大医药和其他费用的苦恼。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中小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刻不容缓。

建议:

1、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及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中小学生能劳逸结合、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广大家长将其子女送入学校培养的重要目的,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一种教育成果,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落实体质提升实施办法;加强宣传,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内容;进一步落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保障学生的休息时间;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管,做好学生的营养餐,保证质量;进一步做好及时调整学生配套相应的桌椅。

2、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履行监管责任。严格监督各中小学开足开好体育课,不得挤占体育课时间。体育教学应当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挂钩,学生的体育成绩在中、高考、评优评奖中体现出来。各中小学校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保障学生学习、运动的时间。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详细的措施,在校期间保障课间休息时间,提倡劳逸结合;组织各种体育活动队,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加强实施减负措施,减少学生课业负担,保障业余锻炼时间;学校应组织各种校外活动,如郊游、植树等增加学生接触社会、锻炼的机会。

3、由财政拨专款,解决市内中小学校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拨款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配备好体育器材,增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另外,应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拨出更多资金加大对城市社区体育器材的投入力度。

4、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规划,将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列入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改善教育结构,把学校体育课摆在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宏观指导、监督和检查,对各学校体育课、课余活动加强监管的督导力度,保障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贯彻“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配置和编排上,从学科特征出发,遵循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学生对体育的求知求学需求,注重教学安排的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强调体育知识、技能、体能的三者有机结合,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分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在小学、初中阶段以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型课程为主,高中期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健身专项的形成,逐步加大拓展型及研究型课程内容的比例。学校并可结合实际,选择和安排一些具有民族传统、学校特色或者新型时尚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打造体育高效课堂,关注运动负荷和运动技能双提升。

5、加大体育大课间活动管理力度,提高大课间活动实效。学校体育课既要注重运动技能教学,同时要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体育课练习密度在30%以上,强度在120/分以上,每节课在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基础上,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体能训练。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做到“四落实、五到位”:即器材、场地、时间、人员(含值班领导、带班教师)落实;领导督促到位、班主任组织到位、体育教师指导到位、安全检查到位、学生参与人人到位。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和比赛,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学校要通过学生体育社团等形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做到人人有项目、个个都运动,同时要关注到学生的运动强度和活动实效。学校要定期举办各类体育项目比赛,激发学生兴趣。

6、借助专业机构力量,改善特殊学生体质。对于运动少、协调性差、身体素质缺乏、体重超标的学生,学校要借助专业机构、专业教练的力量,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健康合理的饮食推荐,设计安全、有效的课程项目,达到控制学生体重、提升体能、改善体质的目的。

7、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提升合力。学校要发放“告家长一封信”,告知家长“健康第一”的理念及学校学生评优评先的规则;利用家长会形式开设专题讲座,引导家长真正认识、理解体育锻炼对孩子体质健康的意义和价值。体育教师结合学生体质特点设计体育家庭作业,尤其对于体质健康不合格的学生,做到让家长参与督促并及时反馈,同时对学生在家的膳食结构提供建议。家庭和学校共同从饮食和运动策略两方面着手,努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