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
省政协委员 袁重胜
新冠疫情在国外的井喷式增长、国内多地的小规模爆发以及病毒的不断变异,给我国实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社区病例动态清零”的防疫目标带来巨大挑战。重视流行病学调查、及早发现风险隐患、快速处置,对于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减少资源消耗、节约经济和社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几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流行病学调查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流调工作量大、专业流调人员短缺。目前疫情发生后,要求对确诊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及其一级密接接触者均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若出现一例病例,对其及其密切接触者同时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就至少需要50名左右流调队员,若多传播一代病例,流调工作量将会呈现几何级的数量增长。我省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不足与基层机构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并存,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般在20-30人,而能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专业人员更少。近年,哈医大培养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本省就业签约率及本省升学率总体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最近连续两年本科生没有在本省签约,从外省吸引人才则更难。同时由于公共卫生人员待遇过低,还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2、信息化水平不高、多部门协同流调不完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需反复核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信息,有时会出现记忆偏差、遗忘甚至故意隐瞒行程及接触史的情况,对无法确定的信息需公安、公信等部门提供大数据信息进行补充。流行病学调查的信息也需在疾控人员、公安人员、工信人员及后续社区管控人员间反复传输,补充与修改。在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工作流程缺少标准时,多部门协同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行病学调查的效率与质量。
3、流行病学调查与后续密接人员管控衔接尚有漏洞。我省几次疫情发生,曾出现对调查出密接和次密接人员没有及时管控的现象,导致出现疫情传播的风险。
4、多点触发机制不完善。纵观我省近几次疫情发生,都是外地输入病例发现不及时造成,对于中高风险地区来省返省人员,仅靠社区报备远远不够。在患者主动就医或外省发来流调协查函时,往往会错过最佳防控时机,也极大增加流调工作量。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政府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流行病学调查质量,促进新冠疫情科学精准防控。
一是加强专业流调人员储备与调用。在人才长期储备方面建议用好现有人才,提升职业认同感、获得感,并提高工作待遇与薪资水平,减少公共卫生人才流失。同时,建议加大对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特别是流行病学专业建设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增加本省定向生培养,使预防医学各层次毕业生更多的留在本省工作。
在人才短期调用方面建议在全省范围内组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进行常态化培训与演练,当疫情发生后,根据需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人员调用。这既有助于疫情防控,也有助于实战锻炼人才,建设一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公共卫生队伍。
二是数字赋能、多部门协同治理。疫情发生时,流调工作量非常大,仅靠常规流行病学调查很难实现,有些数据疾控人员也没有接触权限,需要依靠公安,公信部门及其大数据支持,因此建立“三公(工)一大”协同机制非常必要。建议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组建好公卫、公安,工信等部门联合的流调队伍,固定人员搭配,并开展联合演练和培训。梳理流调过程,建立统一标准,以减少漏掉与重复调查,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的精准性与效率。同时建议依托哈医大国家大数据研究院建立我省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促进多点触发机制实施。
三是建议政府要进一步改进流行病学调查与后续密接人员管控衔接问题,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同时,要充分利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做出科学、精准决策,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损耗。
四是持续加强居民宣传教育。主要是提升居民的疫情防控相关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做好常态化的自我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