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
走进“文学洛神”萧红的家擦亮承载文学梦的小炕桌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 日期:2024-04-29 | 浏览次数:

“生时何须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这句话出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萧红虽然仅有31年的短暂人生,却在文学史上留下诸多经典著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今仍是诗人娜夜、作家金仁顺的枕边书。漫步在萧红故居,追寻文学洛神的足迹。

微信图片_20240429144149.png

萧红故居纪念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是黑龙江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坐落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畔的呼兰小城,由萧红故居和萧红纪念馆两部分组成。

萧红故居于1985年恢复重建,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7125平方米,房屋32间,每个房屋中都摆放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旧家具,总数近千件。萧红故居是中原四合院建筑群落与东北地方传统民宅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具有珍贵的历史意义与文物价值。

微信图片_20240429144153.png

2011年萧红诞辰100周年之际,萧红故居西侧建成的萧红故居纪念馆于66日正式对外开放。展厅分为地上地下两层,展馆内展出书籍、原物、名人字画等重要馆藏品上百件,以声光电相结合的手段立体生动地向人们展示萧红的生平事迹和文化思想。

微信图片_20240429144156.png

微信图片_20240429144159.png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杰出作家,191161日出生于呼兰一个地主家庭,19421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在10年的创作历程中,为后人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商市街》《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等近百万字的不朽篇章。萧红文字优美,有着浓郁的地域风情,被评论家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现已成为黑土地上最灿烂的一张文化名片。

微信图片_20240429144202.jpg

1911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萧红最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萧红居住过的呼兰小城。萧红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萧红同族曾祖辈在呼兰置办的家产,清光绪元年萧红祖父张维祯分到这部分家产,1908年萧红父亲结婚,家里为他盖了新房,就是现在的萧红故居的五间正房,房屋东边的两间就是萧红的出生地,现在的炕上还摆放着萧红家人曾经用过的原物。

微信图片_20240429144205.png

微信图片_20240429144208.png

这张民国紫檀圆腿炕桌,是国家三级文物,萧红童年时就是坐在这张小炕桌旁和祖父一起学习背诵古诗。每次走到这里,游客们仿佛还能听见小萧红用她稚嫩的声音大声朗诵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小炕桌记录了太多萧红童年时和祖父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这段时光也成为了萧红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图文由萧红故居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