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对于牡丹江市文化艺术学校常务副校长、市政协委员王东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怀着使命与梦想,他作为援疆干部,跨越5000公里,历经15小时奔波,从黑龙江牡丹江抵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
报到当晚,兴奋战胜旅途劳累的王东,连夜创作诗歌《我们来了,一八五团》,诗中饱含“肩负使命怀揣梦想”“满怀激情不负韶华”“做文化润疆使者”的豪情。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心声,也拉开了他和牡丹江援疆队友们以奉献和爱心共建新疆的序幕。
初识边疆:震撼与决心
地处阿尔泰山西南边境、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团”的一八五团,自然环境艰苦。报到次日,王东在“西北之北”第一连,目睹了白雪覆盖、黄沙起伏的辽阔沙漠,以及零星点缀其间的枯树。环境的严酷与戍边精神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团史馆内,马军武夫妇驻守哨所36年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他。特别是马军武那句“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誓言,在王东心中烙下深深印记。在西北之北纪念碑前,他录制了自己策划、导演、朗诵的《为祖国点赞》视频,并暗下决心:“我要做一株置身沙漠中的绿树,为‘文化润疆’贡献全部力量。”
履职印记:激情与硕果
担任一八五团文体广电中心主任后,王东迅速投入工作,以专业素养和满腔热情浇灌着这片文化土壤。短短7个月,他个人完成教学、辅导、编排及演出97场次;组织部门通过微信公众号转发稿件79篇、刊发稿件138篇、推送短视频69条,极大地活跃了一八五团的文化生活。
2025年春节刚过,他便面临艰巨挑战:仅用3天时间准备赴第十师北屯市的社火表演。他不畏困难,起早贪黑辅导排练每一个节目。正月十五展演当天,阿勒泰气温低至零下24℃,寒风凛冽,但演员们热情不减。最终,6分钟的演出大获成功,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
深耕文化:播种与繁花
在一八五团工作过程中,王东逐步兑现他的承诺。他策划组建了团文艺宣传队、直播团、歌队、大鼓队、民乐队、朗诵队,并亲自授课辅导。在他的主导下,一系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导演“传奇一八五·巾帼绽芳华”三八妇女节联欢会;
策划编排以《盛世一八五》为代表的多个节目;
导演《我爱你中国》赛马场大型展示表演;
创作或改写快板《礼赞一八五团》、诗朗诵《一八五团·我们来了》《三八节礼赞》;
导演原创话剧小品《你是我的骄傲》;
担任“五一”白沙湖开湖节、“遇见·守望”全国马术耐力赛、“我们的节日·端午”兵地融合活动等开幕式总导演。
他还组织成立了一八五团白沙湖足球队,科学规划文体馆功能,新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增设台球设施,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文体生活。
建言献策:思考与担当
“在援疆的日子里,我不仅要为一八五团尽可能地多做实事,更要为‘文化润疆’贡献智慧。”作为政协委员,王东经过数月深入调研,围绕新疆文化建设撰写了调研报告,提出多项建议:
深挖戍边文化:提炼“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精神内核,结合兵团历史与红色基因,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完善基础设施:采取“流动文化车”“图书漂流箱”等方式,解决偏远连队文化资源匮乏问题。
促进民族交融:融合多民族文化,加强交流互鉴。
文旅融合发展:依托“西北边境第一连”“白沙湖”等资源,打造“戍边文化旅游线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强化人才支撑:培养本土骨干,引进留住人才,筑牢文化根基。
在牡丹江市对口援疆工作推进会上,王东代表援疆技术人员发言,他动情地说:“我们将以专业为笔,以汗水为墨,在新疆大地上描绘技术进步的画卷;我们将全力以赴,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新疆;我们要成为技术的传播者,让创新的种子在新疆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要成为友谊的使者,与新疆各族人民携手同心,共谱团结奋进新篇章。”
200多个日夜的倾情付出,王东这株“文化绿树”正以自己的专业和情怀在西北边疆的沙漠中深深扎根,为“文化润疆”事业增添勃勃生机与亮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