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标志与象征 人民政协的开篇力作
——读《开天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国徽诞生》有感
王志刚
省政协委员
牡丹江市政协主席
开展读书活动,建设“书香政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也是秉承人民政协优良传统、展现新时代人民政协新作为的创新举措。近期,我围绕“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这一主题,重点选读了党史、新中国史和人民政协历史方面的书籍。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开天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国徽诞生》一书的阅读感悟。
《开天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国徽诞生》以大量珍贵国家档案,翔实生动地记录了国旗、国歌、国徽诞生的经过和细节。在这一过程中,民众的广泛积极参与;政协代表们满怀热情地投入讨论,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不同意见间的争论与交锋;领袖虚怀若谷的兼听与包容……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75年前全国人民对建立新中国的热切憧憬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浓厚氛围。
国旗、国歌、国徽的诞生,体现了中华儿女大团结。国旗、国歌、国徽,是现代国家最主要的象征性符号,是凝聚与统一民众认同感的重要工具。国旗、国歌、国徽的诞生过程和蕴含的意义,体现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建立新中国的强烈意志。1948年“五一口号”发布后,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纷纷响应,参与筹备新政协会议。仅从香港北上进入解放区的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精英就达200多批次、1000余人,可谓“百川归海、万水朝东”!
新政协会议筹备会议第六小组负责国旗、国歌、国徽方案的拟定,并以新政协会议筹备会议的名义向全国人民发布启事、征集方案,由于采取了动员全社会、集中全民智慧的全新方式,使整个过程充盈着新中国团结民主而又激情洋溢的崭新气氛。
国旗方案的选定,突出体现了革命人民大团结的价值取向。书中详细介绍了国旗方案选定的过程,起初聚焦的方案主要是一星红旗加黄色长条的图案,但在讨论中有人发表不同意见,指出这样的设计有分割的感觉,不能体现祖国团结统一。与此同时,五星红旗的图案受到关注。1949年9月25日,距离开国大典只有5天了,国旗、国歌、国徽都未有定论。这天晚上8点,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召集郭沫若、沈雁冰、陈嘉庚、张奚若、梁思成、艾青等方案组的学者专家召开座谈会,商讨国旗、国歌、国徽事宜。会议首先商定国旗图案。毛泽东发言说道:“过去我们脑子老想在国旗上画上中国特点,因此画上一条,以代表黄河,其实许多国家国旗也不一定有什么该国家特点。”说话间,他拿起了“复字第32号”图。“这个图案表明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同,大家鼓掌通过这一方案。两天后,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国旗、国歌、国徽的诞生,开创了协商民主的先河。国旗、国歌、国徽方案以“海选”的方式发动全社会参与,既广泛发扬民主,又充分尊重学者专家各方意见,以政协会议为平台,是人民政协民主协商、参政议政的生动体现。
在选定国旗方案时,一个月内,收到国旗图案2992幅。朱德总司令、历史学家郭沫若、诗人艾青等都亲自设计了国旗图案。而最后确定为国旗方案的五星红旗设计者曾联松,只是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的一名普通秘书。由于该设计方案简洁美观、寓意深刻,经过多轮协商讨论,最终赢得大家一致赞同,充分体现了政治标准与美学标准并重、民主协商与科学集中并举的原则。
关于国歌,征稿虽多,但一时却难以选定。马叙伦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周恩来也认为,《义勇军进行曲》不仅雄壮豪迈,有革命气概,而且节奏鲜明,适于演奏,选择它作为代国歌是很合适的。接着,梁思成等代表也纷纷表示支持,他们认为,《义勇军进行曲》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外国友人也非常喜欢。更重要的是,各国的国歌,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产生于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唤起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追求独立与富强的愿望,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再合适不过了。但有人提议修改歌词。周恩来插话:“法国用马赛曲作国歌,‘把敌人的血浇灌我们的田’是旧歌词,也没有改。我们要么就用旧歌词,这样才能激励感情,修改了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毛泽东接着说:“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全国快解放了,但是,中国还受帝国主义包围,还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的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为好。”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代国歌,直到2004年正式将其作为国歌写入《宪法》。
国旗、国歌、国徽的诞生,画出了最大“同心圆”。商讨国旗、国歌、国徽的过程,是不同意见、不同方案相互比较又求同存异的过程。新政协在坚持一致性中尊重多样性,在包容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最大限度凝聚了各方共识。
在国旗、国歌、国徽的征集来稿中,有关国徽的最少,并且大多数不合体制。由于各方意见很不统一,毛泽东建议,“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定”。随后,马叙伦等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两个设计组,分头负责国徽的设计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两个设计组拟制了两种不同的方案,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等人的设计以民族形式的玉璧为主要内容,中央美术学院张仃等人的设计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当时梁思成是非中共人士,张仃是从解放区来的,周恩来便说“你们合作吧。”最终综合了两者的设计元素,确定了麦穗、齿轮、天安门三个主要元素,并与中国的古玉璧相结合,庄严富丽且富有文化气息,其中的五星和红色的绶带也是首次出现,最后都体现到了国徽上。
国旗、国歌、国徽在新政协这一平台上诞生,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庄严标志。国旗飘扬,国歌嘹亮,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新中国成立时那份团结进取的激情,穿越75年光辉历程,始终凝聚鼓舞着全体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