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哈工大溯源于“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来源:北方时报 |  作者:莫丽萍 |  日期:2019-06-29 浏览次数:已点击: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芊芊学子们梦寐以求的高考取向。哈尔滨人,也因这所学校的坐落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哈工大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大学,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相结合,具有国际声誉的全国重点大学。

翻开历史的篇章,这所赫赫有名的大学溯源于1920年创办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当年,随着哈尔滨中学教育的不断完善,社会上对高等教育需求较大,尤其是当时的中东铁路等公司急需高级管理人才,当地的哈尔滨人也渴望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白俄身份背景的教授学者流亡到哈尔滨,他们也急于找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由中东铁路公司发起创办了培养工程师人才的高等技术学校。

中东铁路公司为兴办高等工业学校捐助了3栋房子:一栋是原俄国驻哈尔滨领事馆今公司街哈工大建工学院校舍,另外两栋是商务学校的校舍,今西大直街哈工大附属中学前的楼房,还有一处占地面积很大的平房。办学经费由中东铁路公司拨付前期每年5万卢布,以后逐年增加。

初期学校名称为华俄工业专科学校,学制4年。1922年改为5年。192085日学校开始招生,共设机电专业和铁路建设两个科机电专业,必须修完39门课程,建筑专业必须修完36门课程。共有200多名学生报考,学生经严格考试首批录取了103名学生,中国学生只有7名。19201017日学校正式开学。192242日改名为中俄工业大学。

学校按照俄国学校的规章办学一律采用俄语授课,无固定教材,学生听课必须记笔记,学校教学计划的重点是培养出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广博实践经验、全面发展的工程师,以便他们在取得文凭后能够在铁路的重要岗位和领导岗位上工作,学生毕业后授予工程师职称。

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校还以前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的名义设立奖学金,每年共有5个名额,每人每年300元金卢布,按当时的汇率折算约200美金。有的学生除去自己的花销,还可以补贴家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当时哈尔滨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学生毕业后都有一个令人眼热的职称工程师,所以在哈尔滨当年的人气很高,是令众多女孩子艳羡的地方。1923年后学校才开始招收女生。1931年起哈工大开始招收研究生,学校实行学分制,对考试要求极为严格。1924年至1925年度两个专业只毕业52人,毕业率不到50%,也有因家庭经济原因中途退学的。

台湾前“行政院长”孙运璇1934年在哈工大毕业,在毕业论文答辩时19名俄国教授轮番发问,一个多小时的答辩,孙运璇对答如流,19位教授都给了满分5分,还有的给他5+,一度被传为佳话。

192824日学校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别区领导,校名也改为东省特别区工业大学。由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同年10月又改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双方共同管理。双方按对等原则,共同派人组成理事会,各派5名代表,中方由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当时的法政学院和商学院也并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2年哈尔滨沦陷后至1935年学校仍为中苏共管,学校机构基本保持不变,但学制改为4年半,办学经费被大幅缩减。193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完全被日本人所控制,校长由日本人担任,改用日语教学,许多俄国教师无事可做,最终被辞退。从1920年建校到1935年间学校共培养了1093名毕业生,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联人又重新获得了学校的管理权。苏联教师又成了学校教学的主导力量,学校参照苏联高校的教学大纲制定了自己的教学计划,在原有建筑系电机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交通系。

1950年学校正式移交中国政府管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部的部属院校,是当时国家六所重点大学之一。

自此,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启了为新中国培养高新建设人才的篇章,真正地走出风雨,步入辉煌,打造成为了东北地区第一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