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吉别洛-索科与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

来源:北方时报 |  作者:魏巍 |  日期:2019-06-20 浏览次数:已点击: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上,有一座刚刚整修一新、通体浅黄极富欧陆风情的三层建筑,与不远处的苏军解放纪念碑隔道相望。这就是建筑历史已经过百年的原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

1905年,哈尔滨开埠。早在20世纪初,这座城市就已经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大都市”。中国最早的啤酒、红肠,最早的交响乐团、电影院,最早的游艇、汽车,几乎都诞生在这里。当时,陆续有30几个国家的20多万人口侨居哈尔滨,各种肤色的人群讲着不同的语言,各种不同的文化汇集在一起,使哈尔滨成为中国少有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种文化共存的城市,先后有20多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总领馆。各国领事馆带来了各自国家经典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南岗红军街上的意大利领事馆。

一位长期致力于哈尔滨领事馆建筑保护的市政协委员曾这样告诉记者,在哈尔滨众多的领事馆建筑遗址中,最具特色而且保护相对完好的,首推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

意大利领事馆建于1919年,原名“吉别洛-索科大楼”。名字来自于建造它的主人——意大利人彼得·伊万诺维奇·吉别洛-索科。这座三层楼房是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建筑面积虽然不大,但造型十分优美典雅。这栋楼最精美的部分当属楼顶,三楼突出阳台的柱头上有两尊半身四面裸体雕像,铸铁的围栏柱头尖上还有类似于天线的装饰物,对整个建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惜这些装饰都在“文革”中被拆除了,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屋顶,原有的韵味已经荡然无存。领事馆大楼的栏杆很有特色,采用典型的新艺术运动风格,栏杆装饰的花卉植物造型形态自由简洁、舒展,极具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对称的花饰及儿童头像浮雕,形态活泼可爱,称得上是建筑中的精品,是哈尔滨惟一被列为二类保护建筑的围栏,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吉别洛-索科,著名铁路工程师。1847年出生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的小镇——卡拉彼亚纳,毕业于福尔工学院,由于学业突出,曾获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毕业后就去土耳其修建隧道,从土耳其归国后,又到了俄罗斯,在高加索等山区修建高架桥和隧道。1899年被任命为格鲁吉亚苏呼米至图阿普谢铁路设计队队长。三年后他作为经验丰富的桥梁建设专家,应邀来到中国东北,参加中东铁路最艰难、最复杂的大兴安岭兴安隧道建设。

著名的大兴安岭兴安隧道全长3077米,宽8米,高7米,位于现在内蒙古的牙克石市,是中东铁路西部干线铁路满洲里至哈尔滨的咽喉要道。这里位于大兴安岭山脉,海拔高,地势险峻,施工难度大。这条隧道于190055日开始勘测设计,62日开工,由于当时的义和团运动,开工一个月即停工。1901326日再次开工,直至19045月兴安隧道才正式竣工,是当时中国最大最早修筑的铁路隧道之一。整条隧道历时三年完成,比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整整晚了一年,工程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兴安隧道的建设使吉别洛-索科名气大振,1917年初,他应沙俄政府的邀请,前往彼得格勒,参与俄交通部主持的大型建设项目。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原定建设项目搁浅,他就来到哈尔滨安家落户,于1919年建起了这座豪华私邸,并开始在哈尔滨从事房地产业,成为当时哈尔滨有名的房地产商。从那时起,他再也没离开过中国。

1920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鉴于他的威望,吉别洛-索科被任命为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他的私邸也就成了意大利领事馆的所在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吉别洛-索科移居上海。19431119日在上海病逝,终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