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提案及办理选登
提案及办理选登

关于后疫情时代加快我省民营中小微企业复苏的提案

日期:2022-01-22 浏览次数:已点击:

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


省政协委员  孙凤玲

近年来受环境、产业、人口外流等因素综合影响,我省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缓,加上新冠疫情冲击,GDP增速与往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尤其省会哈尔滨市今年多次疫情反复,间歇停工停产,企业担负压力巨大,同时面临着企业人才和客户双重流失的窘迫现状,导致很多中小微企业困难重重,甚至破产倒闭。民营中小微企业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后疫情时代加快推进民营中小微企业复苏,是恢复和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我省民营中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的问题

(一)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盈利难”

疫情发生以来,我省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凸显,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包含人力成本、场地租金、生产成本、企业税费等,尤其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餐饮、酒店、教育等行业更是举步维艰。政府出台了很多举措,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盈利的难题。

(二)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

中小微企业一般处在发展成长期,一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谋发展,一边抗风险能力弱,盈利水平较低。因此中小微企业经营现金流短缺的问题一直普遍存在,尤其受疫情影响企业间歇停工停产,导致部分经营合同不能按时履约产生不良信用记录,受生产要素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的销售压力不断加大,大量资金滞留在生产环节库存占用资金上升,资金周转困难,自救之路举步维艰。政府在保市场主体,保经济基本盘上也出台很多政策,但是面对庞大的企业数量,也显得杯水车薪。

(三)中小微企业存在“用人难”

近年来,东北经济普遍落后南方经济发达省份,尤其疫情的反复、收入的不确定性也加速了人才外流,很多中小微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同时受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工资水平、以及物价水平的综合影响,这几年来工资成本逐年上升,在盈利水平没有大幅提升,而用人成本逐年增高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用人难已成为普遍性难题。以科技行业为例,刚毕业大学生一般月薪资要求都在4000左右,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一般月薪资要求达到6000以上,甚至超过1万。

(四)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发展难”

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需要持续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投入,同时需要有相对良好的产业环境,需要相对优良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外加疫情常态化,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变得更加困难,根据政府公开数据显示,我省上市和挂牌企业数量增幅非常有限,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但是问题本质还在市场主体自身质量和发展水平。同时中小微企业大多不能享受资金减免政策,经营者租金每月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房租成为小微企业最大成本支出。

二、对策建议

(一)建立全面系统的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由政府牵头,组织各委办局及行业协会,进行我省中小微企业市场生存情况调研,汇总信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新进技术手段建立全面系统的中小微企业发展信息库和动态分析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和评估中小微企业发展态势。通过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大数据管理,出台系列、持续的鼓励和扶持政策,通过建立市场需求和供给信息服务,把市场需求资源向本地中小微企业倾斜,创造一定的产业发展空间,逐渐培养一批优质的中小微企业,在发展相对稳定期,政府可以出资参股,推动优质中小微企业挂牌、上市,最终打造全面、系统、正向的产业发展生态。

(二)继续加强政策落地,降低中小微企业运营成本

对我省中小微企业进行精细化的分类和管理,深入了解和掌握企业运营成本构成,有针对性出台响应扶持政策和机制,加大扶持力度,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确保政策能确实普惠真正有困难的企业。例如,可以建立企业减负机制,对于疫情影响场地租金的问题,由政府出面担保,根据评估给予企业延期交付的支持;中小微企业抗击疫情中可试行特殊工时制,报人社部门备案,职工社保继续减免尽量减少企业裁员减员,鼓励弹性就业,以灵活用工机制助力企业灵活经营。

(三)建立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整合我省金融资源,加大金融机构扶持中小微企业,对因受疫情影响经营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对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延期或续贷,合理设置还款宽限期。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的监督监管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依托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四)建立中小微企业人才服务平台,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依托我省丰富的高校资源,整合社会人才服务机构,搭建中小微企业人才服务平台,解决人才和企业之间供需问题,改善人才的发展环境,建立中小微企业人才信息库,对中小微企业用人进行政策性资金补贴,对人才库人员提供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发展空间。对标经济发达城市人才引进落户政策和打造高端人才汇集的科创基地,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出台真正能吸引、留住高端人才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