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政协 > 学思选编 > 委员读书“微心得”选编(三)
1
以严明纪律和优良作风凝聚干事创业磅礴力量
——读《习近平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论述摘编》有感
李延勇
省政协委员
大庆油田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近期深入研读了《习近平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论述摘编》,书中以10个专题、329段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纪律建设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精准指引。读后深深感到,作为政协委员,必须自觉加强自身纪律建设,锲而不舍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严明纪律和优良作风示范带动身边的干部群众不断凝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摘编》第一章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纪律严明始终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与显著优势,回顾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突破艰难险阻赢取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再到改革开放及新时代的蓬勃发展,正是靠着严明的纪律,使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当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党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国家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需求。政协委员来自不同的界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代表着自身,更影响着所联系的界别群众对党的看法,深刻领会党的纪律建设的重大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站在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战略高度,将纪律建设作为党的长期战略与永恒课题,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为更好履职尽责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从严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摘编》第八章指出,“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长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新时代以来,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打铁必须自身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高度的历史自觉,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深化。特别是今年,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作为政协委员,肩负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职能,更要以身作则,持续增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做到学习研讨求深求实、查摆问题不遮不掩、集中整治真刀真枪,真正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三是严格监督执纪,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摘编》第十章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使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作为一名纪检干部,要着力发挥好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深刻把握、认真落实好《摘编》中对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正风肃纪的反腐能力、依规依纪依法履职水平,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形象,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立足职责定位,持续健全风腐同查同治机制,聚焦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执纪,对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顶风违纪行为,加大严肃处理、通报曝光、追责问责力度。在严查严纠的同时,注重加强由表及里、固本培元的警示教育,切实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引导党员干部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前提下积极担当、放手干事,持续涵养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

2
新质生产力如何助力龙江振兴发展
——《解读新质生产力》读书体会
张成莲
省政协委员
黑龙江创绘空间孵化园投资人,哈尔滨康奇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学习《解读新质生产力》后,我深刻意识到,这股创新力量正是龙江振兴的“金钥匙”。它不仅重塑产业格局,更激活了这片黑土地的发展潜能。

一、新质生产力作为龙江振兴的“三重引擎”

(一)产业革新:破局与重构的力量

过去龙江产业结构偏重传统,新质生产力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切入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用科技创新打破技术壁垒,既能孵化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又能让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芽”。比如,通过数字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让传统生产迈向智能化,这种“新旧融合”正是龙江经济破局的关键。

(二)绿色转型:生态与发展的双赢密码

龙江坐拥大小兴安岭、三江湿地等生态宝库,新质生产力也为绿色发展指明方向。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守住了绿水青山,还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像秸秆综合利用、碳汇交易等新路径,让“双碳”目标不再是负担,反而成为龙江发展的新名片。

(三)制度创新:释放活力的“催化剂”

过去一些体制机制束缚了龙江发展,而新质生产力倒逼改革加速。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政策……这些改变就像“润滑剂”,让资源流动更顺畅,市场主体更活跃,真正把龙江的潜力释放出来。

二、新质生产力作为企业突围的“实战攻略”

(一)创新为魂:激活内生动力

企业想要拥抱新质生产力,研发投入是“硬门槛”。但光投钱还不够,得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员工大胆试错。就像华为“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企业也要耐得住寂寞搞研发。同时,企业要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把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二)要素重组:让资源“活”起来

人才是最关键的变量,龙江不缺人才,缺的是让人才发光的舞台。企业既要内部培养“多面手”,也要用灵活政策吸引“高精尖”人才。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不能“闭门造车”,通过金融创新解决融资难题,结合自身需求引进先进技术、再创新,让每一份投入都能产生最大效益。

(三)产业升级:在变革中抢占先机

传统企业要敢于“自我革命”,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生产线。比如老粮库变身智慧仓储,传统农场用上无人机播种,这些变化看似微小,却能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时,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抢占一席之地,为企业长远发展埋下“种子”。

三、新质生产力作为龙江特色实践的创新答卷

(一)农业突围:黑土地上的“科技革命”

作为“中华大粮仓”,龙江农业的未来在科技。从培育高产抗病的种子,到推广无人农场,科技让黑土地更“聪明”。开发蓝莓、蔓越莓等特色产业,打造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把农产品变成高附加值的商品,这就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二)工业蝶变:老基地的“智慧新生”

中国一重等老牌企业是龙江工业的脊梁,如今它们正通过数字化转型焕发新生。5G+工业互联网让生产过程透明化,大数据分析优化产品质量。同时,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也在崛起,新旧产业协同发展,让龙江工业既有“吨位”又有“科技含量”。

(三)服务赋能:打通产业循环的“任督二脉”

生产性服务业是龙江产业升级的“隐形翅膀”。利用对俄开放的区位优势,打造跨境物流枢纽;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发展科技服务,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这些服务看似不显眼,却能让农业、工业的“齿轮”转得更顺畅。

四、总结

学习越深入越体会到,新质生产力为龙江振兴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它不仅是理论指导,更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践行的行动指南。相信在这股创新力量的驱动下,黑龙江定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