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常委
澳门天一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
7月15-18日,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改革深入推进的纲领性文件。
全会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入分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主题、总目标、重大原则、根本保证,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新征程上,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全会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科学谋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既紧盯“国之大者”,推动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同时也要顺应民生的关切,推进一批小切口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地增强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走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决定》吹响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树立了新座标,创造了新契机。这也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必将为世界带来新机遇新信心!全会精神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当前,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将是澳门广大政协委员和澳龙会以及澳门黑龙江社团总会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我本人将带领在澳政协委员、澳龙会全体成员和所联系的澳门各界人士,团结奋斗,在继续为祖国的“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贡献力量的同时,继续为澳门与黑龙江在科技创新、金融投资、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中,发挥独特的优势作用,把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黑龙江新篇章的强大动力,凝聚起爱党爱国爱澳力量,汇入到祖国改革开放和振兴龙江的伟大事业中,坚信在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祖国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省政协委员
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副校(院)长、二级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战略部署,进行系统擘画,从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矗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深入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炼形成指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项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准确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原则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改革为了人民,就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最高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
改革依靠人民,就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使改革具有不竭的动力。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保证人民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深刻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原则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一)从理论层面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首先,这一原则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人民群众,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列宁强调,“随着人们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定增多起来”。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
其次,这一原则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力点、落脚点。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我们党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再次,这一原则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文明进步方向和价值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一脉相承,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二)从实践层面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从聚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到秉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到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和推进改革,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就能够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拥有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原则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一)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
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做好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又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创新实践的积极作用,实现上下联动、左右协调。
(二)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
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既要强调做好经济工作,把“蛋糕”做大,又要注重把“蛋糕”分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良性循环。
(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解决好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在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费等方面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又要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不能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牺牲长远发展,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