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黑龙江省委员会
2017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6周年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21周年,中俄同志加兄弟般的友谊也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如果说中俄政治关系是双方精神支柱,那么中俄经贸关系则是中俄关系的物质基石,中俄经贸资源高度互补,合作潜力巨大。
一、中俄货物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从中俄贸易相互地位看,俄罗斯长期处于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而中国自2011年以来连续6年成为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一)中俄贸易受多重因素制约
中俄贸易受制于俄罗斯经济实力,俄罗斯经济受到国内外政治关系、体制、结构以及国际油气价格、国际金融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
(二)中国有能力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经济对中俄贸易具有明显带动作用,且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小,有能力发挥更大作用。
中俄紧密的政治、经贸合作也有助于抵抗西方分裂势力和制裁压力。但力挽中俄贸易回到上升通道,中方难度压力也很大。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贸易保护抬头,国内劳动力红利优势减少。二是中国国内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2013年有针对性地提出供给侧改革加以应对。对能源的需求也在放缓。三是互联网经济兴起对贸易影响较大。其虽然降低了买方成本,但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也降低了交易环节成本,更多商家无利可图,贸易额也必然减少。
(三)影响中俄贸易走势的客观指标体系
对俄出口主要是机电产品,进口主要是矿产品,其他商品进出口规模偏低。据俄方统计,俄罗斯自华货物进口额最大的是HS编码84章的海关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和85章的电机、电器、音像设备及零附件,2011—2016年年均进口108亿美元和106亿美元,每年进口量变化不大,这两年还有所下降,其他类产品如鞋靴、护腿、类似品及零件,塑料及其制品,非针织、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车辆及其零附件(铁道车辆除外),玩具、游戏或运动制品及零附件等年均进口不足20亿美元。这些传统进口商品到2020年即使上升,也是恢复性的,至多回到2014年水平,即500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9.6%。
俄对华出口商品主要是矿产品,其次是木及制品,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等,矿产品年均对华出口182亿美元,木及制品年均20多亿美元,化工产品年均15亿美元,机电产品年均10亿美元,石油、天然气、煤矿、铁矿、电力等矿产品贸易无疑是中俄贸易合作重点。
综上,由于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且稳定,即对俄出口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自俄进口主要商品为矿产品,影响中俄贸易走势客观主要看三大指标体系,即国际油气价格、俄外汇汇率及储备、中国外汇汇率及储备,三条线都与美元挂钩,当前三条线同时走低,中俄贸易走入上升通道难度很大。未来三年,三大指标根本改善的环境也不具备。乐观预计到2020年可恢复至2014年贸易水平,即约1000亿美元。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货物贸易发展策略
从长远看,中俄政治关系稳定,经贸关系互补,俄能源资源储量丰富,中国有望走出低谷进入新一轮发展期,中俄贸易前途光明。但时不我待,在中俄贸易恢复性增长期和“一带一路”背景政策支持下,中俄贸易可从以下七个层面寻求突破:
(一)基础设施层面,抓住“一带一路”政策、资金机遇,为贸易、物流迈上新台阶打好基础。俄罗斯目前基础设施,特别是路桥、港口、铁路方面基础较差,年久失修,有的仍停留在前苏联水平。应借助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以工程承包项目和大项目合作为抓手和牵引,如在高铁交通、城建、港口、医院、学校、房地产、物流中心等领域开展工程承包合作并带动出口。要加大开放创新力度,可吸引中国投资及日韩等国共同投资。
(二)金融层面,通过创新支付交易方式扩大贸易。加大两国货币互换额度,对汇率风险予以国家补贴。鼓励中国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托机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在俄设置分支机构或与俄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人民币存储、贷款、债券、担保等业务,实现人民币投资和兑换自由。创新丰富贸易方式,可通过市场换技术,产能换能源,工程换能源,工程换技术,沿边地区可开展政府间易货记账贸易。
(三)产业合作层面,发挥行业分工、比较和地缘优势,通过产业链合作促进贸易发展。要发挥中俄能源产业互补优势和地缘优势,重点在中俄沿边地区即黑龙江、内蒙、吉林等省,围绕农林牧渔生产加工及贸易;采矿和冶金、化工(石油化工、日化、煤化工、化肥)、机械电器数控设备及零件、汽车及零部件、建筑与建材、食品饮料酒水、生物制药、轻工纺织等产业领域开展合作。
(四)制度机制层面,发展跨境自由贸易,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近期目标,整合互市贸易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功能,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进而形成中俄次区域自贸区。该区域涵盖东北三省和内蒙东部,俄罗斯可包括远东联邦区和西伯利亚联邦区东部。中长期目标建立东北亚经济圈和亚洲经济共同体。
(五)科技合作层面,民生和高科技合作带动贸易发展。中俄科技水平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双方必须放眼大局,加强互信,加大科技合作深度和广度。优先在农业、食品、医疗、生物、智能机器人等民生领域;在航空航天、船舶、核电、新材料、新能源等围绕中国制造业2025的现代工业和高科技领域开展合作。要搭建跨境工业科技合作电子网络平台,促进中俄科研机构、高校在民用工业科技领域开展合作。
(六)政府和市场关系层面,要发挥两国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积极性,赋予地方更多权力。地方政府要树立沿边开放大局观,努力改革创新,创造优良营商氛围,加强中俄地方政府交流合作。中俄毗邻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也是囿于俄远东和我国东北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民营企业的幼稚落后。因此需要国家和地方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发展,降低国有经济比重,从而刺激民间生产和加工贸易发展。
(七)服务贸易层面,要发展生产性服务和服务贸易,改善中俄贸易结构,促进货物贸易发展。中国对俄贸易第一大省黑龙江2014年就发布了《对俄服务贸易中长期规划(2014—2023)》,计划着力发展对俄旅游、金融、电子商务、中医药、文化等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将有利于优化中俄贸易结构,为中俄贸易的升级和转型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并提升对俄开放水平,或将改变中俄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增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