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
关于推进我省杂粮全产业链发展的建议
作者: | 字体大小: | 打印本页 | 日期:2018-01-22 | 浏览次数:已点击:


 

省政协委员、民建省委副主委、大庆市委主委、大庆市政协副主席、大庆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  张洪升

 

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杂粮已由食品配料转变为功能食品,市场空间巨大,为杂粮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难得机遇。杂粮具有生长期短、耐寒抗旱、耐土地瘠薄、耐适度盐碱的优势,营养丰富、粮草兼用,不与小麦、稻米争地,杂粮种植对改善荒漠化地区的农业生态具有独特功效。我省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杂粮种植,我省有杂粮种植的比较优势。2017年,全省杂粮种植高粱、谷子、荞麦、芸豆、绿豆、红小豆等杂粮700万亩,其中红小豆、高粱和芸豆种植面积均超过100万亩。现有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杂粮综合实验站5个,杂粮实验示范基地20余个。杂粮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现有杂粮加工企业107家,年产销量在30万吨以上,辐射带动农户53576户,增收经济效益20256万元。然而,与山西、山东、内蒙古等国内其他杂粮主产区相比,我省杂粮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多以原粮出售,特别是在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优势品牌培育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进一步密切组织链

面对国内其他杂粮主产区竞相发展的态势,我省也必须发挥比较优势,把杂粮产业发展纳入我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民增收、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建议成立由省农委牵头,水利、林业、科技、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和基层政府参加的杂粮产业推进领导小组,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聘请专业机构,编制《杂粮全产业链发展潜力报告》,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着力构建从种苗培育到田间管理、产品收获、产品加工、包装入库、物流运输、市场营销和质量追溯协同配合的全产业链。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科学制定符合区域土壤特点的杂粮种植区划;整合耕地资源、改造中低产田、挖掘风沙地废弃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按着基本农田标准,推进杂粮田基础设施建设;参照玉米、大豆等补贴政策,对杂粮进行种植补贴,充分调动种植积极性;培育杂粮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专业组织联动,促进广大小农户以加盟或股份的形式参与到杂粮大生产中,形成体量大、话语权多、有定价权的企业联盟,提升杂粮产业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全产业链食品龙头企业,实现原料-生产-销售产业链条的全程可控、可追溯;发挥担保、保险的风险分散功能和粮食保价保险作用,按照农业“安全闭环”商业模式,形成风险可控的产业链条,打造具有龙江独特供给优势的杂粮产业板块。

二、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创新链

我省现代农业领域科教资源丰富,研发能力较强。建议依托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科学院、八一农垦大学、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智力资源,围绕杂粮全产业链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技术培训、标准建设与示范推广,建立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体系。设立政府研发引导资金,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动杂粮育种由一般型品种选育、传统系统选育向专用型品种选育、分子标记辅助杂交育种转变,品种栽培由经验式种植向基于品种特性的配套技术栽培转变,品种推广由盲目推广向生态区域性推广转变,种植方式由分散、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化、基地化转变,加工方式由传统民间艺人小作坊生产向工业化、规模化转变;产品销售由自产自销、小区域消费向电子商务和国际化转变。发挥高校院所专业优势,定向培养杂粮种植、食品加工、营销领域的专业人才;组织食品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企业和种植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利用大小育秧大棚,探索利用集中秧田地开展杂豆复种,实现大棚二次利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杂粮食品技术攻关,加强食品生物加工、安全生产、食品原料安全处理、食品包装和贮运技术研究,开展重点杂粮食品种植加工环境、原料营养品质、农药残留、技术路径等数据检测及比较分析,为我省杂粮食品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品牌打造、促进宣传营销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专业园区,进一步拉长加工链

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发展路径,大力推进杂粮加工链延伸和产业转型升级。建议利用我省900万公顷中低产田,建立土地种养轮作种植体系,大力发展杂粮种植。结合市场需求、基础条件和综合效益,对我省杂粮产业进行分析论证,突出主导产业、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优势杂粮产业带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批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杂粮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大庆地区盐碱地资源,规划建设杂粮中心产业区,重点发展高粱、芸豆、绿豆等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品种,适当扩种大麦、糜子、谷子、高粱,打造国家级绿色杂粮生产基地。杂粮恰是生产全谷物健康食品最好原料。建议坚持产业化开发思路,促进杂粮向精深加工、全谷物、品牌优势方向发展。推广七台河乐宝食品等杂粮深加工企业成功经验,大力开发杂粮功能保健食品;结合市场需求,细化杂粮食品分类,利用现代生物和食品加工技术,加大杂粮食品开发力度,以健康、绿色、独有的产品获得市场超值利润。加强省重点和专业化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各地市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食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杂粮产业集群链式发展。积极争取“中央厨房”、产业基金政策,引导银行、担保、保险、金融部门介入杂粮生产加工环节,放大政策效益。

四、推动品牌创建,进一步延伸价值链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将我省独特的文化融入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积极引导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支持相关企业、组织等争创国家级和省级杂粮品牌。充分发挥土壤类型、田野小气候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高纬度、高寒带、黑土地、弱碱性、生态型”等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品种,改变我省品牌特征杂乱、品牌体量小、品牌影响力小的局面。在杂粮种植加工行业探索开展省级同类优质产品加注统一标识专项行动,严格入门标准、明确退出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价认证平台合约授权使用,集中打造区域知名品牌和集体商标。学习借鉴陕西榆林经验,由各地市申请注册统一的杂粮母品牌,杂粮企业自主创建子品牌,政府宣传推介母品牌,企业根据各自产品特色推介子品牌。统一杂粮基地建设生产标准,对基地内杂粮产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实行生产规范化、产品标准化,推进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积极开发名优珍稀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在主产区形成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建立“粮食银行”商业模式,发挥其储存、保值、溢价、销售功能。利用产业建设资金,加大对我省重点品牌产品支持力度;引进专业电商企业,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畅通网络营销通道,提高优势杂粮品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办公厅主办
您是我们的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