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黑龙江省委员会
我省经过多年的农村扶贫开发,实现贫困发生率的大幅度下降,而且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文化素质、住房条件和卫生健康等状况都得到极大改善。但由于全省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较多的现状依然存在,精准扶贫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
一、黑龙江省脱贫攻坚现状
我省农村贫困对象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全省90%的贫困县、80%的贫困村和70%贫困户都集中分布在西部风沙干旱区、中部盐碱贫水区、东部低洼易涝区等三个区域。目前,全省有28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有11个县属于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全省现有1765个贫困村、9711个自然屯,其中,有1358个村分布在贫困县,407个村分布在非贫困县。全省有贫困户65.54万户,分布在73个县(市、区)、653个乡镇和2822个行政村。其中,50.13万户集中分布在贫困县,占贫困户总数76.5%。
二、黑龙江省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脱贫攻坚的宣传引导不深入。调查中发现,由于利用各类媒体、采取不同形式宣传脱贫致富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力度不够,对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宣传不深入,导致部分群众对脱贫攻坚产生一些错误理解,少数贫困户坐等各级政府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存在严重的“等、靠、要”依赖思想,个别非贫困户或贫困边缘户相互攀比,竞相要求纳入被扶贫对象。
(二)驻村结对帮扶成效不甚理想。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驻村帮扶力量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甚理想,帮扶措施较为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有的单位把帮扶按照民政救济来做。在立足村情和贫困户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智力帮扶、项目扶持、技术培训、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同时,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尚不广泛。
(三)部分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不强。在调研中发现,多数贫困户文化素质不高,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缺乏脱贫致富自信心。不少贫困户对如何发展产业、如何脱贫致富仍然茫然无知,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诸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帮扶,使部分贫困户只等“输血”,不愿“造血”。
(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脱贫攻坚最关键的是政策的引领和资金的支持,最有效的办法是资金的整合利用。镇村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扶贫开发的步伐不够快。目前,黑龙江省扶贫专项资金与实际需求存在巨大缺口,社会力量如省、市、区(县)有关部门帮扶力度还不够大,资金量小,各自为阵,缺乏有效整合,面上扶持的多,集体扶持的多,贫困户扶持的少。
(五)农民增收致富缺乏项目支撑。目前的扶贫开发,主要集中在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在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扶持上,还存在项目少、资金量小、力度弱、效果差的问题。还有一些帮扶单位或者帮扶干部不了解项目不熟悉农业生产,导致扶贫项目信息传达不到位、项目找不准等问题。
三、黑龙江省脱贫攻坚对策建议
(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经营主体。立足贫困村资源配置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引导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重点发展名优杂粮、设施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畜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区域性特色的产业品牌。支持建设一批有贫困户参与的农产品示范培育、精深加工、集散交易、“互联网+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基地,着力打造融生产示范、精深加工、仓储物流、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
(二)大力推动农村金融创新,为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提供融资支持。充分发挥小额信贷和互助资金的作用,积极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持。探索银农结合,大力开展扶贫小额贷款试点工作,学习和借鉴省内先进城市金融扶贫的经验,构建起现代农村信用体系,增强担保功能,放大小额贷款规模,延长贷款时限,争取让更多的贫困农户得到扶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设立扶贫基金会,拓宽筹措扶贫资金渠道,满足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缓解农民生活后顾之忧。采取措施加速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探索建立村级扶贫基金,为困难群众提供资助,防止困难群众因灾因病致贫及返贫,为因灾、因病或子女入学等致贫的群众提供救助保障。落实低保和五保政策,加大对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的救助。根据国家政策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逐步提高贫困村新农保、新农合覆盖面和筹资标准。
(四)加大社会扶贫力度,大力推进行业扶贫。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工作,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掘社会资源投入到扶贫事业,鼓励企业与农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使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与贫困户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构筑共同致富的平台。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参与扶贫的企业、社会团体及爱心人士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想方设法筹集更多的善款用于扶贫,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农户的脱贫提供有效的发展平台。
(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发展。形成高中教育设施条件有保障、职业教育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全面普及、特殊教育同步发展的工作格局。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实施基本医疗制度,使医改任务全面完成。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镇村文化馆、站、室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实现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
(六)坚持鲜明问题导向,加大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力度。强化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职责,突出工作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中的薄弱环节、重点难点问题和群众普遍关注问题,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智力密集优势,从中敏锐发现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深层次研究问题,提出应对之策、解决之方,真正将监督的过程变成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监督中发现的慵懒散行为、脱离实际、工作不力等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和现象,及时反映给党委、政府,由党委、政府责令相关部门整改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