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
以加快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强省转变
作者: | 字体大小: | 打印本页 | 日期:2018-01-22 | 浏览次数:已点击:


 

省政协委员、佳木斯市农委副主任  李应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国在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体现,对于“三农”问题的系统解决,特别是对于像黑龙江这样的农业农村大省,摆脱贫困,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大省向强省转变,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而深远。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要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从满足广大农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破解城乡产业之间、收入之间、人居环境建设之间等方面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强省转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农业综合能力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加快生产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要求,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抓住国家粮食建设发展机遇,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二、强化农产品供给需求质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发展为出发点,更加注重质量、注重结构、注重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加快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文章。科学划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保护区,努力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环境。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稻米产业,积极发展非转基因大豆,提高稻米产业和大豆产业竞争力。

三、强化农业产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目标,以开放发展拓展“三农”空间,以产业融合为动力,向资源优势和深加工要发展。积极引导工商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开发,让农民共享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充分发挥农村的独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壮大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创新农产品生产和营销方式,建设一批高标准“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

四、强化改革推进力度。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全面激活市场,瞄准市场和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健康、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二是全面激活要素,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三权分置”办法,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全面激活主体,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鼓励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持久的新动能。

五、强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村改革、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互促共进。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之间的均等化进程,全面塑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进乡村治理集成化,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六、强化垦地融合区域共建协调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当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为目标,以共建“三区”“三园”“一体”为突破口,坚持“分属不变、区域一体、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原则,走“城乡、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之路。一是共同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科技示范带,共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共建科技人才队伍。二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税收分成等方式,共辟园区、共建龙头、共育基地,联合做大区域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三是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共同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坚持公共服务共享,统筹区域发展。

七、强化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坚持走政府搭台、品牌引领、产业融合、市场推动发展之路,更好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要尊重基层创造,营造改革良好氛围。要以五大理念为指导,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再简单以产量论英雄,而要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多下功夫。不能再简单的以工业化理念来发展农业、谋划农业工作,而要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要以法制化建设为保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减少政策的不稳定性。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避免由于政策调整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积极性。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办公厅主办
您是我们的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