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
关于扶贫攻坚的社会公平理性建议
作者: | 字体大小: | 打印本页 | 日期:2018-01-22 | 浏览次数:已点击:


 

民建黑龙江省委员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开启了中国社会改革大幕。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消除贫困,构建社会公平而向全国乃至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一、我国扶贫攻坚对于社会公平的症结解析

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开展扶贫攻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浩大工程,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林林总总、纷繁复杂,但其根本症结在于社会的公平正义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归纳起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对扶贫攻坚的认知问题。我们还未清醒地认识到扶贫攻坚是一次社会层面的综合改革,其内在的规律性问题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经济改革。农村现有贫困户多是老弱病残,多已丧失了致富能力,而基层扶贫干部习惯用传统的经济手段来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其结果只能是疲于奔命。在扶贫攻坚中所涉及到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和生态等问题,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其次是对于社会财富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就是通过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破解社会贫富不均的难题。精准扶贫所面临的是社会公平问题。社会不公引发贫困,在消除贫困中又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这就是过度扶贫,致使越穷越有理。社会公平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最直接最具体的公平。第三是中国社会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畸型问题。改革开放近40年,农村人口由8亿减少至6亿,城市人口由2亿增加至7亿,社会人口结构发了巨变,但变化得还不够,还应推进这种变化。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只能起到保护落后生产力的作用。我们横向于农业较为发达的美国来比较,美国一个农村劳动力可以生产上千吨的优质粮食,而我国一个农民仅能生产不到十吨的粮食。美国仅以1%的农民养活了99%的城市人口。而我国是以40%的农民养活60%的城市人口,就不可能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以后的再返贫问题。第四是我国现有三农政策问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有近40年时间。现有农村土地政策使规模化经营举步惟艰。我国粮食主产区多处于平原地区,适合大型农机具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然而,现行的农村土地政策,已远远地不能适应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虽然号召进行规模化经营,但是具体施行起来有很多政策上的障碍。第五是产业扶贫政策问题。这一政策被视为扶贫的根本之策,也就是常说的由输血变成造血。产业扶贫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一是很难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 二是即使有收入,但是可持续性低、波动大; 三是政府主观意志主导,产业扶贫求大求快。有的扶贫项目生产企业,因为使用了专项扶贫资金,在企业完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也要为贫困户进行分红,使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目前,产业扶贫决不能将眼睛盯在一般传统的竞争领域,这样会产生市场挤出效应,对原有的生产企业产生不公平,并与“三去一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大政方针相背离。第六是基层干部在扶贫攻坚中所遇到问题。网上有传一位乡镇干部的实话《精准扶贫的困惑与反思》,反映出基层工作者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第一方面,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原因是政府的初衷和农户的打算难以“情投意合”;第二方面是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泛滥。大量的表册(每个户涉及表册约21种)雪片般飘向基层;第三方面是朝令夕改、无所适从,缺少具体的行动方案,使基层扶贫工作的干部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第七是党的扶贫攻坚政策的认知问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党和政府不应承担无限责任,分清国家、扶贫工作干部和贫困户应有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由于宣传不到位,相当大一部分贫困户难以理解和认识党和国家扶贫方针和政策。现在农村贫困户当中蔓延着一种思潮,国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会承担无限的责任,致使贫困群体躺在国家政策上睡大觉,养庸养懒,极大挫伤了勤劳致富群体的积极性

二、扶贫攻坚之于社会公平的路径方向

目前需从社会改革视角看问题,准确地找到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明确精准扶贫方向。

(一)精准扶贫起点公平的构建。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扶贫攻坚的起点,就是让每个贫困家庭有一个公平的人生起点。以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和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为抓手,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精准扶贫结果公平的构建。社会兜底保障是结果公平的具体措施。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享有教育、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政策。让贫困户得到“两不愁三保障”。

(三)精准扶贫权利公平的构建。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权是通过劳动就业来实现的,要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加大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尤其是要保护好贫困人口劳动报酬,对于黑窑矿、黑工厂和黑作坊残酷压榨残智障的贫困人口的现象必须杜绝。

(四)精准扶贫机会公平的构建。机会公平是社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我国将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

(五)精准扶贫方式公平的构建。按资分配则是我国精准扶贫创新方式,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要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户。

(六)精准扶贫生态公平的构建。我们可以将生态建设视为第四产业来发展,这一产业其中也包括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可以安置近亿人口就业,这不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问题,而且可以解决整个社会的就业问题。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可以促进区域公平,使贫困群体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和安置,实现双优双促。

(七)组建国家扶贫公司保障精准扶贫高效运行。组建国家扶贫公司,由企业化的公司来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工作效率将极大地提高。我们有众多的大型国企,也搞了30多年计划经济,可以借鉴这些以往经验。历史上英国曾成立过带有国家意志的东印度公司,这个公司运营了近200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果由扶贫公司来主导扶贫开发工作就可以使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办公厅主办
您是我们的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