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员会
萧红故居纪念馆成立于1986年6月,当时包括呼兰文物管理所和萧红故居两个单位一套人马,经过近三十年的历史变革,现今是一个独立的事业单位。2007年末,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呼兰区委区政府直接领导,斥资2100万元建成7125平方米萧红故居。2010年,由省委宣传部牵头斥资1500万元,在紧邻萧红故居的西侧建成萧红纪念馆,并于2011年6月免费对外开放。2014年5月7日,正式被定名为“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故居纪念馆”。萧红故居纪念馆是全国优秀德育教育基地,AA级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免费对外开放起,每天前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年统计接待游人约19万人次,在宣传和弘扬萧红文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萧红故居纪念馆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运营资金不足
因纪念馆免费开放,大量游人入馆参观,无形中增加了管理开支。又因,故居的“千秋楼”遗留外债几十万、馆内物品藏品征集无固定拨款、为保证人员开支影响馆舍房屋日常维护等问题,造成目前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不足以支撑纪念馆良性运转的局面。
(二)人员编制短缺
因馆内现有工作人员无法满足大量参观者需求,故纪念馆引进“人才编制”工作人员4名。这些工作人员常年坚持在解说员第一线,目前是萧红故居纪念馆的业务骨干,但因纪念馆编制短缺,至今无法办理正式编制。
(三)馆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虽然萧红故居纪念馆有了一定数量的馆藏文物,但展品相对单一,数量也明显不足。要想进一步丰富展馆内容,提高展馆品味,必须下大力气解决馆藏问题。
(四)当前萧红文化研究不透
当前研究萧红的机构、学者很多,但往往更注重对她的身世情感研究,却忽略了对她爱国情操的探索;注重女性作者的儿女情长,却忽略了战争年代她颠沛流离的坚毅过往,在这种文学倾向的影响下,导致很多萧红研究领域空白,成果也少之又少。
二、关于加强萧红故居纪念馆建设,打造我省文化旅游名片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对外宣传,把萧红文化事业和龙江经济建设相结合。当前,哈尔滨市的红色之旅的景点大约有不到50家,萧红故居纪念馆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可以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点。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发展萧红文化产业的宏观规划和宣传计划,将故居设为红色旅游参观的主要线路,把萧红作为一张名片和地方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将萧红故居打造成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于萧红的作品大多完成于抗战时期,那时的作品,无不蕴含着作者自强自立的民族气概和引人向上的民族精神,因此,建议将萧红故居打造成大、中、小学爱国主义德育教育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萧红故居纪念馆,由专业讲解员免费讲解萧红生平事迹和文学珍品,增强青少年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加大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切实解决纪念馆发展后顾之忧。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按照故居纪念馆规模,合理估算下拨维护管理费用和文物征集费用;二是根据纪念馆旅客流量,合理设置人员编制数量,通过统一招考等形式,引入优秀人才,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纪念馆信息化建设,建立电教展馆,提供快速获取萧红翔实资料新渠道。
(四)建立萧红文化研究专家团队,深入挖掘萧红文化精神实质。以当前的“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基地”为依托,建立萧红文化研究专家组,团结带领萧红研究作家队伍深入挖掘整理萧红文化精神实质,填补萧红研究领域空白,通过研讨会、报告会、座谈会、理论文章等多种形式传播萧红文化,提升龙江文化品位。
(五)拓展传播萧红文化新途径,将萧红搬上龙江剧艺术舞台?。当前萧红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多,可以说是,各具亮点、各有侧重,但萧红这一地道的龙江人,却始终没能“登上”龙江剧的艺术舞台,这对龙江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和缺失。因此,建议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携手萧红故居纪念馆,共同完成萧红龙江剧创作,早日以家乡人、家乡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一个有温度、有筋骨、有精神、有形象的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