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员会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而属于我省重要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文学史占据重要一席地位的“东北解放区文学”,正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中所创造出来的革命文化成果。
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东北这块肥沃的黑土地忍受了十四年漫长的日伪政权的黑暗统治,而也是在这祖国的东北边陲,最早迎来了解放的曙光,黑龙江是全国最早解放的省份,进而形成了东北解放区。东北解放区文学所跨越的四年,是驱除黑暗的四年,是激烈斗争的四年,是迎接伟大新中国诞生的四年。在这一薄薄的历史切片中产生的文学,蕴藏着极为丰富而又复杂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史内涵。
1945年,抗战胜利不久,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决定,抽调了四分之一的中央委员,二万名党政干部,13万主力部队进入东北与国民党展开激烈地争夺。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和东北解放区的形成,东北的政治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文化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时从延安来到黑龙江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数以百计,其中著名文化工作者有刘白羽、宋之的、周立波、草明、吴伯箫、华山、公木、颜一烟、西虹、思基、蒋锡全、华君武、严文井、陈沂、张庚、陆地、李之华、师田平、李纳、袁犀、蔡天心、鲁琪、方行、王大化、李尔重等,还有30年代从哈尔滨流亡关内各地的东北作家群,如舒群、白朗、萧军、罗烽、马加、金人等也陆续返回东北,这些文化工作者云集黑龙江,办报纸、办杂志,从事广泛的文化艺术活动,使东北解放区文学艺术以全新的姿态向共和国迈进。这期间,在黑龙江产生了我党领导的第一家地方广播电台,第一张地方报纸,第一家电影制片厂,以及创办了《人民音乐》、《人民戏剧》等颇负影响的期刊。并留下了像《暴风骤雨》《江山村十日》《原动力》《政治委员》等多部颇具影响的文学名著。
以1946年春节前后为例,广大贫苦农民为了庆祝翻身后的第一个春节,各地普遍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秧歌运动,很多城镇,如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地,还举办了秧歌剧大赛,涌现出一大批各种形式的新秧歌剧,如《活捉汉奸特务》《两个胡子》《妻离子散》等等。这些作品抓住了群众的心坎和脉搏,深受群众的欢迎,真正起到了为工农大众服务的作用。全国解放后许多东北解放区的文化工作者又先后调往北京和南方,成为支撑新中国文化事业的主导力量和中国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
东北解放区文学处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演进的历史转折点上,具有丰富多元的政治、历史、文化和文学史价值。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对沦陷时期文学的清理,也是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实践,更是走向新中国的当代文学的开端,其影响之重大和深远,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发展方向,甚至直至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东北解放区文学正是人民文艺的集中体现,在东北解放区,文艺创作与工农大众紧密结合在一起,文艺大众化运动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发展。而我省是东北解放区文学的主要发生地,因此,东北解放区文学是黑龙江文化中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
但是,东北解放区文学这份资源,迄今为止还未曾进行系统整理。由于黑龙江当时处于分省状态,有关资料分散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以及长春、沈阳、大连等地图书馆,加上年代久远,如再不加以整理,这一笔资源就很难保持完整的全貌。因此,这项工作具有抢救性,我省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从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角度,这也是我省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
开展东北解放区文学整理工作应从第一手资料调查搜集开始,将散落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以及长春、沈阳、大连等地图书馆和个人手中保存的有关当年的报刊、图书资料集中起来,认真加以整理,最终编辑出版一部《东北解放区文学大系》。
由于此项工作范围广、任务重,又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因此建议将此课题列入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由省直有关部门组成《东北解放区文学大系》编辑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此项工作。编委会负责人建议由省委宣传部领导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