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统战部)部长 高晓利
哈尔滨铁路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从1905年马克思主义在中东铁路传播,到1946年12月12日哈尔滨铁路局成立,再到2017年铁路实施公司制改革更名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铁路已经走过了120多个春秋,哈尔滨也被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近年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红色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哈尔滨铁路局红色文化荣获了2016-2017年度“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现围绕加快推进哈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进行调研、提出建议。
一、哈铁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
哈尔滨铁路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和内质就是“红色文化”,这里留存有大量的、珍贵的、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和红色资源。1905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员在哈铁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导师列宁给哈尔滨机务段工人亲笔写信,感谢中国工人阶级对十月革命的支援;1919年在中东铁路诞生了我党历史上第一条红色秘密交通线,党的早期领导人和革命志士周恩来、瞿秋白、李大钊、李立三、罗章龙、宋庆龄等从这里出入境参加共产国际“五大”和中共“六大”;刘少奇来到哈尔滨领导了中东铁路全线工人大罢工;中东铁路乃至东北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诞生在哈尔滨机务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铁路抗日游击队在穆棱站组建;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原型就是原海伦站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胡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个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劳模运动在哈尔滨铁路局兴起,诞生了“毛泽东号”“朱德号”等领袖号机车;新中国成立初期,哈尔滨铁路局率先开展了闻名全国的“铁牛运动”“满超五”运动;周恩来在哈铁文化宫出席中长铁路移交仪式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始终彰显着铁路工人的不懈追求,激励着一代代哈铁人顽强拼搏、奋勇前行,成为引领发展的精神坐标、指路明灯。
二、哈铁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
百年哈铁,拥有保护完整、传承良好、意义深远、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多年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坚持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赋予红色文化新的内涵,让红色文化始终闪耀着时代光芒。
(一)凝练哈铁精神,共筑精神家园。从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哈尔滨铁路局成立之初到现在,哈铁人不断创造、丰富并传承着优秀传统和精神,积淀了敢挑重担、永当先锋的“朱德号”精神;敢打硬拼、勇往直前的“3005”精神;为国分忧、艰苦创业的“铁牛号”精神;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满超五”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嵯岗”精神;顾全大局、公而忘私的大兴安岭扑火救灾精神;“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的主人翁精神;甘于奉献、冲锋在前的“8.25”抗洪精神。同时,具有红色基因、历史印记的“哈铁精神”,在70年的培育、传承和凝练中,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不断得到新的升华,形成了“忠诚、严谨、开放、精进”的哈局共同价值观,并在实践中转化为“打造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自觉,为实现强局富工奔小康的哈局梦注入了精神力量。这些优秀传统和精神,是哈尔滨铁路局光荣传统的生动体现,是哈铁企业文化的精髓。
(二)建设场馆展室,物化光荣传统。着眼弘扬光荣革命传统,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在铁路局、站段、车间、班组四个层面,分别建立了规模不等、形式各异的场馆展室,让光荣传统真实再现。铁路局层面,选择了具有110多年历史的原一面坡机务段旧址作为主场区,建设了包括党史教育馆、局史教育馆、廉政教育馆、安全警示教育馆、哈铁工人抗战展室、中东铁路文化展室在内的红色教育基地;在具有百年历史的哈铁文化宫老剧场,建设了集陈列、展示、收藏于一体的哈尔滨铁路博物馆;站段层面,以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历史发展变革为依托,建成了一批段史馆、陈列馆、职工思想教育基地;车间层面,集团公司共建立800余个党员活动室,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班组层面,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建家”全过程,连续三年实施建线改造,使红色文化与“家”文化相得益彰,切实发挥激励和感召作用。
(三)编辑历史专著,重拾百年记忆。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采取编辑书籍、制作画册的形式,总结归纳哈尔滨铁路历史,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素材,而且这些书籍、画册还成为了滋养哈铁人精神家园的最好的“教科书”。先后编撰了《红色记忆》《光荣与梦想》《哈局故事》《哈铁印象》《红色传承》等图书、画册。从2017年初开始,再次组织力量,编撰一部公开发行的大型丛书《哈尔滨铁路百年史话》,以故事叙述的形式,全面展现哈尔滨铁路百年历史。此外,一些铁路文史爱好者还编著了《哈尔滨的工人运动》、《中东铁路往事》、《凝固的音乐》等一大批文史作品,使百年记忆更加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建议对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大楼旧址、现哈尔滨铁路局办
公大楼进行抢救性修复。哈尔滨铁路局办公大楼是百年哈铁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常被人们称作“大石头房子”。该建筑建于1902年,1905年先后3次被大火焚烧,重建于1906年,取俄文“铁路”一词的第一个字母形状设计建造,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正楼3层,配楼2层。整个建筑简捷且富有雕塑感,工艺十分精湛,是18世纪“新艺术”砖石混合结构建筑的典范,其平面布局、结构形式、饰面装饰等被专家鉴定为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艺术价值。1986年该建筑被哈尔滨市定为一级保护建筑,2013年3月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保护建筑。该建筑历经百年沧桑,现如今由于岁月侵蚀,不同程度出现了外墙皮脱落、电线路老化、部分墙体渗水、木质门窗开裂、老式地板破损等问题,加之该建筑属正在使用的办公场所,给楼内人身安全、消防安全等带来一定隐患。因该建筑属国家级保护建筑,不充许私自保养和修缮,因此建议黑龙江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关注,尽快给予科学论证,从文物保护开发的角度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尽早启动抢救性修复工程,确保国宝级建筑得到及时有效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