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
着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为实现文化强省和建设文明新龙江贡献力量
作者: | 字体大小: | 打印本页 | 日期:2018-01-22 | 浏览次数:已点击:


 

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  孟祥武

 

近年来,文化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文化部的总体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两次对黑龙江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立业、以文兴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长足进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保障。

一、五年来文化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艺术创作生产呈现良好态势。始终把创作生产作为中心环节,着力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先后推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重点剧目60部,有27部剧目和一批美术、舞蹈、杂技项目获得国家级奖项,54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龙江剧《鲜儿》、舞蹈诗剧《鹤鸣湖》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京剧《月照塞北》等多部剧目获文华奖。2015年以来,在哈尔滨市和重点旅游景区策划了覆盖全年冬夏两大演出季的系列驻场演出——“欢乐冰城”、“迷人夏都”,年均演出超过5000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力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五年来累计投入12.62亿元,新建和改扩建63个市县两级文化场馆,完成2604个中心村文化室设备配置和文体广场建设和 625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1861个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和628个贫困村配置了文化设备。在全国率先开展“边疆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2960个,注册文化志愿者5.86万名,常年开展“送欢笑到基层”“高雅艺术进校园”“农民文化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结对子、种文化”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三)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持续抓文化产业提升,2014年以来,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和示范基地10个,11家动漫企业通过国家认定,21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7个项目入选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打造了哈尔滨国际油画交易中心、犹太老会堂室内乐等特色文化产业品牌,雪博会、冰雪节等活动成为我省文化旅游主打产品,冰雕艺术展走出国门成功运营,冰上杂技在10余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被誉为“龙江名片、中华品牌”。

(四)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突破。牢牢抓住保护、利用、传承三条主线,渤海上京遗址和金上京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稳步推进,金上京遗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长城资源纳入全国长城保护序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361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增至48处。全省博物馆总数达到215家,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9个,单项奖8个。非遗保护探索形成符合我省实际的记录式、研究式、活态式、生产式、传播式和整体性保护传承模式,赫哲族伊玛堪、望奎皮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项、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增至286处。

(五)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呈现新局面。对俄文化交流向品牌化、机制化方向发展。累计派出131 个文化交流团,出访30多个国家地区。成功举办八届中俄文化大集,成为两国跨境文化贸易和区域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哈尔滨文化交流中心城市作用充分发挥,一批世界顶级文艺演出在哈尔滨大剧院和哈尔滨音乐厅上演,哈尔滨市成功入选2018“东亚文化之都”。各沿边城市同俄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比罗比詹等远东地区开展了多层次文化交流合作,成为新时期对俄文化交流新特点。

(六)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以改出竞争力、改出新活力、改出执行力为目标,行政审批主动取消和下放审批权限11项,占比33.3%,取消全部各级年检事项,前置审批改后置备案6项,清理公示文化厅权力清单91项,依申请类行政许可实现网上运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分类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稳步推进,全省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94个,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格局初步形成。

当前我省文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艺术创作生产缺“高原”少“高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文物安全形势严峻,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文化人才队伍仍然较为薄弱。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瓶颈,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努力方向

2018年要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确定的文化任务,认真谋划文化改革发展工作。

(一)以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为核心,打造龙江特色文艺品牌。 

深入实施重点现实题材文艺创作工程,加强舞台艺术创作规划引导,研究制定20182021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规划,建设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选题库。组织开展以现实题材为重点的采风活动,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创作生活基地,排演一批现实题材艺术作品。

(二)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进市县两级公共文化场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尽快完成国家要求的达标任务。深入推进群众文化“一村一团队、一乡一平台、一县一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强县强乡强村的典型。省、市、县三级文化机构要积极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把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基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时代精神文化需求。

(三)以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为抓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强化文物保护巡查、督察,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渤海上京和金上京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统筹规划东北抗联遗址整体保护。加强各类文物资源开发利用,带动博物馆文物进一步“活”起来。加强非遗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在哈尔滨市中华巴洛克街区打造一条非遗特色历史街区,在市区内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试点,逐步扩大开设非遗技能或表演课程覆盖面。

(四)以文化产业发展工程为牵动,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构建“协会+联盟+项目”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哈尔滨、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伊春木艺创意研发生产基地、北大荒版画基地等基地建设。完善哈尔滨国际油画交易中心建设,配套建设俄罗斯油画艺术家创作、指导和培训基地。突出要素服务,积极为文化企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展会推介平台、交流培训平台、信息宣传平台,为文化企业增强发展动力创造便利条件。

(五)以文化市场繁荣工程为基础,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变化趋势,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消费倒逼供给升级。实施文化消费提升行动,打造特色消费活动品牌,把哈尔滨市建成我省文化消费核心区。积极开展文化市场信用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全省文化市场信用管理数据库和全省文化市场诚信档案,切实发挥信用监督、激励、警示、惩戒作用。

(六)以文化睦邻工程为重点,加强龙江文化互动交流。加快建设对俄文化交流走廊,以黑河、同江、东宁、绥芬河、抚远等城市为重点,鼓励沿边城市与俄毗邻州区开展全方位合作,逐步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以沿边城市为纽带的“一点一线”对俄文化交流格局。办好第九届中俄文化大集、“2018东亚文化之都”哈尔滨活动年系列活动、2018年第34届“哈夏”音乐会系列活动,持续推进哈尔滨音乐之城建设,逐步把哈尔滨打造成为国际音乐艺术高地。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办公厅主办
您是我们的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