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
关于文化强省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
作者: | 字体大小: | 打印本页 | 日期:2018-01-22 | 浏览次数:已点击:


 

省政协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  袁重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文化强省的标志主要看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文化竞争实力和影响力,?从战略上看,要立足文化,站在高位,通过文化建设使龙江强起来。文化强省建设立足点在于文化,关键点在于强,文化引领力要强、文化创新力要强、文化服务力要强、文化推动力要强。

一、有序传承,建设文化校园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时代的先声。高校是人类先进思想意识的重要发源地,其任务是培养有先进思想的人。高校的历史作用不仅仅体现培养人才,同时承担了更为深层意义的社会责任。哈医大1926年建校,作为黑龙江省最高医学学府,哈医大培养了数万名医务人员,在防病治病方面为全省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医疗新技术的开展、科研项目的研发、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发展等方面,都促进了我省经济文化发展。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开展了“教育工程”、“道德工程”、“文化工程”三个工程,实现了三个融入: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努力构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模式;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大德育”的指导思想,构建了“1+1+5”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融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校风建设、师德建设、学风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等,在全校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学校科学、和谐、跨越发展。

1、哈医大继承传统、弘扬师德医德楷模,扎实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在传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校训的基础上,凝炼“崇生?尚医?传承?探行”的大学精神,从文化建设层面助推师德医德建设。多种形式继承传统。在教师岗前培训中融入学校红色历史文化的教育内容,通过编印《文化印记》《口述历史》,在伍连德、于维汉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组织座谈会、撰写纪念文章等树立师德、医德楷模;规范制度、确保师德医德建设制度化,在晋级评奖中实行师德、医德问题“一票否决”;典型引领、营造优良师德医德浓厚氛围。

2、哈医大凝炼大学精神,打造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品牌,形成“一个单位一个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20174月,哈医大“弘扬伍连德精神,传承哈医大文化”获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光明日报社共同设立的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学校校史馆展馆成为学生入学教育基地,伍连德纪念馆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学校中国地方病防治史,成为我国地方病防治文化的重要宣传教育基地。

3、哈医大发挥优势、倾注热情,以社团为载体,发挥文化优势。抓好各类特色社团发展,举办校园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开展医学生成才之路等系列教育活动。注重发挥人文景观的文化载体作用,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打造楼宇文化。口腔医学院打造百米“廉政文化长廊”、基础学院建设楼厅文化角,成为亮点。打造花园式的校园环境。哈医大被评为哈尔滨历史文化风貌区。

二、创新发展,推动文化强省

龙江文化底蕴丰厚,文化资源独特,在这片诞生了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沃土上,文化自信具有坚实根基,强烈感召。我们必须坚持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自信,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省人民的广泛价值共识和共同价值追求。

大力实施黑龙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构建龙江新时代文化体系,传承弘扬优秀龙江精神,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黑龙江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崇德向善良好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三、文化强省的若干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客观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着力挖掘阐发崇礼尚义、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等文化理念;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延续精神血脉、鼓舞民族斗志等方面的思想价值;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着力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保持个性魅力等问题,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首要在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导,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要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舆论氛围、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关键在融合。文化发展要突出融合,互联网发展以来,其思路是以传统媒介来整合互联网媒介,但是效果不佳,也证明这种思路行不通,这就要求创新思路,寻找最佳的融合媒介,互联网媒介才是媒体融合的最佳媒介。传统媒体的功能是互补而不是替代。互联网媒介能够承载文字、声频和音频等所有的新闻生产方式,而且传播的效果更好,也更为便捷、及时和快速,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媒介对传统媒介来说就是完全替代关系,而不是互补关系。

3、重点在创新。建设文化龙江,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不能固步自封,停留在传统视野里。美国知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名著《世界是平的》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世界在新技术的作用下正日益变平。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被电脑、移动通讯、网络、远程会议和各种新软件联系到一起,世界被拉平了。“拉平的世界”不仅会产生众多的商业机会,也会给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因为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众多新的交流平台,而这些平台的共同关键词就是创新。就大学校园而言,文化建设的出路也在改革创新,要注重互联网思维、平台思维。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办公厅主办
您是我们的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