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省统计局局长 葛新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发达国家和省份成功经验表明: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优化相互促进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为此,建议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一、近年来我省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一)能源消费结构正在优化。我省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2013年的70.6%降为2016年的69.6%,下降了1个百分点;原油消费占比由22.2%降为22.1%;清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由7.2%上升为8.3%,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其中天然气占比由3.9%提高到4.1%;风电占比由2.1%提高到2.3%;生物质及垃圾发电等所占比重由0.3%上升到1.9%;太阳能比重为0.03%。
(二)单位GDP 能耗逐年降低。我省“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8.9%;2016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4.50%,均超额完成节能目标任务。同时,我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有所放缓,2013—2016年年均仅增长1.71%,却支撑了全省经济年均6.3%的增速。
(三)单位产品能耗明显降低。在统计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的18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2016年与2012年相比,我省有11 项指标是下降的,其中单位原煤生产、原油加工、乙烯生产、合成氨生产、铝加工等综合能耗分别下降11.18%、8.14%、8.23%、8.85%、19.06%。
(四)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2016年全省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73.17%,比2005年提高7.29个百分点,其中发电及电站供热、炼焦效率分别为52.53%、88.41%,分别提高17.4和18.37个百分点。
(五)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加大。我省城市供水、燃气、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12年的94.1%、83.4%、70.67%,分别提升到2016年的97.2%、86.7%和80.15%;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由56.34%、40.93%,分别提高到76.61%、70.07%。
(六)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成绩斐然。我省在“十二五”时期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全部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累计削减率分别为目标值的158%、134.6%、556%、462.3%。
(七)生态环境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从自然保护区看,2016年我省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50个,总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6.8%,个数、占比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5位;其中国家级40个,居全国第1位;从森林资源看,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资料,我省森林面积1962.13 万公顷,居全国第2位;森林覆盖率43.16%,居全国第9位;从湿地资源看,根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调查资料,我省湿地面积514.3万公顷,居全国第4位;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11.31%,居全国第4位。
二、龙江产业结构的特点及节能减排的难点
当前,产业结构重化工特征明显,高耗能产业占比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工业结构重型化。长期以来,我省重工业比重一直偏大,2016年仍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7.5%,其中石油加工、化学原料、非金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电力热力等6个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仍达24.1%。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层次偏低。近年来,我省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其内部结构仍不尽合理,2016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传统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仍达52.3%,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规模偏小、发展不足,如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仅为10.8%。
我省节能减排面临的压力主要是:一是煤炭消费占比仍然较大。我省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费的省份。近十多年来煤炭在全省能源消费量中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大量开采和消耗煤炭,不仅会对交通运输系统造成压力,而且会导致能源系统利用效率低,对环境构成较大压力。二是主要能源消费集中在五大高耗能行业。201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中,重工业能耗占比达91.4%;6个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为73.4%。三是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从主要产品单位能耗看,2016年我省原油加工、合成氨、水泥、钢、铝材加工等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8.02%、9.64%、6.36%、14.05%和3.52倍。
三、对策建议
(一)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一是应扩大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量,推动新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这些产业中发展壮大。比如旅游业与养老、健康、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它们低能耗、环境影响小,能够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二是应主动减量消化低端产业,加快发展中高端产业,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促进我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实现好能耗“双控”及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根据《黑龙江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与2015年相比,我省能耗强度降低目标15%;能源消费总量增量控制目标为1880万吨标准煤,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调减目标分别是6%、7%、11%和11%。如期实现这些目标,一是应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6.5%,天然气消费占比提高到8%左右的目标。二是应进一步强化完善对市(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考核,合理分解指标任务,逐级明确责任,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及晋升的重要内容。
(三)走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是应科学制订城镇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合理提高城市中人口的密度和分布,提高社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新能源的使用。二是应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加大对空气污染治理、污水垃圾处理、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低碳交通体系、绿色建筑、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支持力度,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三是应培养城镇居民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树立节能减排是第一能源、节约就是增加资源的理念。
(四)贯彻落实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一是应根据省情实际,及时制定我省的《方案》,成立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把相关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具体机构和人员。二是抓住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的机遇,结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应加快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转型升级步伐,使我省企业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