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
着力提高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为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作者: | 字体大小: | 打印本页 | 日期:2018-01-22 | 浏览次数:已点击:


 

省政协委员、省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  杨卫东

 

天气和气候系统与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天气气候作为决定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最活跃、最直接的因子,对生态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重大气象灾害和不利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尤其巨大。黑龙江是生态大省,林业、农业、环保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面临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尤其作为生态大省,近年来黑龙江省的生态承载力逐步下降,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满足需求的黑龙江省生态气象服务系统。但是,我省生态气象研究和业务服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业务技术和服务能力薄弱,远不能满足国家对生态恶化修复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尤其多年来我省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一直围绕农业生产展开,针对生态气象领域开展的工作不是很多。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以及人们日益期待的生态急需改善的局面,急需气象部门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预测水平,强化农业、林业、环保等重点行业的生态气象服务能力。为此,建议加强对气象服务的资金投入及技术支撑,以期尽快提升气象部门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服务能力。

二、加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的建议

(一)强化森林生态气象服务能力

1.提高森林资源评估及防火扑火气象服务能力

黑龙江省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由于超负荷砍伐及森林火灾的影响,林木储量明显下降。随着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森林火灾以及林业病虫害成为森林生态的主要破坏因子,而气象因素对上述因子的影响逐年显现。因此,需要开展森林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加强森林火灾卫星遥感监测工作,及森林火险等级预报预测,提高科学指导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气象灾害防御、森林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研究和气象服务信息发布能力。开展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大小兴安岭严重危害性和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类群变化趋势研究,提出在极端气候干扰条件下减弱病虫害危害的林分管理经营策略。

2. 建立森林防火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工程

多年来,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在增加森林可燃物含水率,降低森林火险等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加快地面作业装备和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更新和增加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引进新型火箭和高炮,强化人影作业机动能力建设及飞机增雨作业效率,提高应用现代化指挥作业的能力。强化重点生态区域的人工增雨作业服务,特别是森林、草原地区的常规人工增雨作业能力,着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由应急抗旱、扑火救火向以防为主、防抗作业相结合转变。

(二)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

1.提高重污染天气气象条件预报预警能力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黑龙江省空气质量面临严峻考验。空气质量与天气形势密切相关,建议充分发挥气象、环保专业优势,完善会商研判机制,加强重污染天气过程气象条件分析,共同对重污染天气发生过程进行研判,及时预测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多种手段,联合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进一步深化气象与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公安、卫生、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推进部门信息资料共享,建立健全雾、霾监测预警联动和应急联动机制,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演练。

2.强化秸秆焚烧气象指数服务

我省秸秆产量逐年增长,“年年禁年年烧”的尴尬局面很难打破,如何引导非禁烧区的农民科学有序焚烧秸秆,天气条件是很重要的因素。2017年,省气象局开展了秸秆焚烧气象指数预报业务,全省各级气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开展了相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离科学焚烧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强化责任落实,做好非禁烧区秸秆焚烧气象服务工作,确保禁烧区内坚决不烧,非禁烧区有序焚烧。

3.开展冬季取暖气象服务研究

黑龙江省是我国取暖期最长的省份,取暖是关系百姓生活的重要民生工程。科学“看天供暖”,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建议加强供暖气象服务监测,结合长中短期气象预测,开展供暖起炉时间气象指数预报,为供暖企业确定每年最佳开炉、停炉时间提供依据。在供暖期内,加强气象、住建部门及供暖企业互联互通,开展供暖气象指数预报研究,科学指导供热单位根据天气气候变化实施供暖调度,采取弹性供暖措施,既实现节省能源的作用,又为大气污染防治作出贡献。

(三)建立现代农业生态气象服务系统工程

1.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黑龙江省作为商品粮主产区,大部分农产品对气候依赖性较强。尤其以五常、延寿、宁安等为代表的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而东北水稻区气候生态特点决定了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是生产优质大米的主要优势。建议完善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技术指标,扩大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范围,进一步挖掘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提升品牌竞争力。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格局的影响研究,优化玉米、水稻、大豆等主栽作物种植结构和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为保证黑龙江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2.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黑土退化对农业生产潜力影响研究

探索分析黑龙江省黑土质地、养分等变化趋势和特征,研究黑土带移动、变化趋势,探索黑土退化对农业生产潜力的影响,尝试分析二者相互作用关系,为推行农业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三减”试验提供理论支撑,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先进施药机械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保护黑土和农业生态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湿地等重要生态环境变化的气候机理研究和动态监测能力建设

湿地有水分调节、净化功能,气候变化是影响湿地分布和功能的主要因素,同时,湿地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气象部门将加大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如湿地的影响,特别是重大气象灾害对其的重要影响或破坏,找出自然因素影响和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影响或破坏的权重关系,从而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湿地等重要生态环境的气候有效保护和利用湿地需要加强湿地生态气象科研与保护,尤其加强湿地典型生态系统生态质量气象综合评价,提高湿地生态气象服务、湿地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湿地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和气象服务信息发布能力,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湿地碳通量变化规律及特征进行分析,探索揭示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机制。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办公厅主办
您是我们的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