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蔡廷锴“北上”

来源:人民政协网 |  作者:蔡醒民 口述 蔡德慧 整理 |  日期:2023-11-10 浏览次数:已点击:

2833530_600x500.png

蔡廷锴在沈阳铁路宾馆留影。

蔡廷锴出身贫苦,从士兵到将军,戎马一生,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他选择了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在重大历史关头,选择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他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本文口述者是蔡廷锴的长孙,他在香港目睹了祖父在历史关头坚定选择跟随中国共产党的过程。

“如果早认识就好了……”

1946年3月,李济深、蔡廷锴、李章达等在广州李章达寓所组织、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我的祖父蔡廷锴被推举为主席。

1946年4月,蔡廷锴和李章达等人准备筹集款项在广州办一份日报,但是消息很快被国民党特务得悉,随即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广州行营勒令封闭,同时勒令蔡廷锴等限期离开广州。这时候,蔡廷锴已经不能再在广州进行民主活动了,最后,民促中央理事会也被迫迁往香港。

在香港,蔡廷锴的生活是繁忙的,我那时候大概六七岁,记得家里总是人来人往。来的客人有李济深、何香凝、谭平山、郭沫若、章伯钧、马叙伦等民主人士。蔡廷锴很佩服郭沫若的文采,有时候他们谈得高兴了,蔡廷锴叫拿纸、笔,郭沫若一挥而就,能马上写出一首诗来。郭沫若曾经为蔡廷锴写过一幅字:“力求有功方能无过,可许后乐勿用先忧。”解放后,蔡廷锴又请郭沫若重新抄写了一遍,挂在客厅。

何香凝算是客人中来我们蔡家最多的了,我称呼她廖伯婆,她经常带着她的长孙女廖蒹一起来,因何香凝很喜欢打牌,商谈完正事,经常要留下来打完牌才走。她曾经教过我母亲画画,解放后,在北京见到我,得知我母亲由于家事甚多,已经没有继续学习绘画了,还跟我说:“叫你妈妈一定要坚持画呀……”蔡廷锴为人爽直,朋友甚多,我还记得,风姿优雅的梅兰芳也曾来过我们家,朋友们闲谈得兴起,还请梅大师清唱一曲……这些民主人士最后全都北上了。

蔡廷锴在香港的家在罗便臣道111号,李济深家在罗便臣道92号,当时国民党特务与港英政府对民主人士监视严密,蔡廷锴的活动总有人跟踪。蔡家与李家都在一条街上,要翻过一个山坡,他去李家每每叫上我陪着,旁人以为是爷孙散步。走过一条石子路,到山坡下,看没有人,他赶快过马路到李家门口,然后挥手让我自己先回家。我从未进过李家,但是知道他们有重要事要谈。

晚上,总是由我伯父蔡绍昌开车去接祖父回家。

20世纪90年代初,参与了护送前两批民主人士北上的罗元培还跟我们提起:他们从港英政府警队助理警司曾昭科处知道,当时由于蔡廷锴是知名人士,港英政府对他的活动很关注,每天都有人跟踪并有详细记录,在香港警方的档案室,光是有关他的档案资料就有一尺多厚。

蔡廷锴在香港期间,大概是在1946年10月,蒋介石通过当时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广州行辕主任张发奎电邀民促负责人赴南京与其会面,企图分化蔡廷锴与李济深的关系,从而破坏民促。

在南京,蔡廷锴婉言拒绝了蒋介石的利诱、拉拢,却去拜访了周恩来。我曾经问过他,在南昌起义的时候是否见过周恩来,他亲口对我说:“当时没有见到,也不认识他,在南京是第一次见面。如果早认识就好了……”早在1946年5月23日,周恩来曾写过一封热诚的来信,全文是:

贤初先生惠鉴:

久违教范,驰想时殷。自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举世和平民主之局大体已定,而前途曲折,困难尚多。目前当局武力统一方针之下,造成东北问题解决之困难,全国内战之危机严重存在,人民权利自由到处遭受极大之摧残。扭转危局,争取和平之实况,实为当前之急务。先生以抗日前导而为华南和平民主之支柱,力挽狂澜,举国瞩望。恩来与敝党代表团已于五月三日抵南京。奉闻民主促进会之工作,在先生指导下,民主浪潮蓬勃发展,无任欢腾。今日华南反独裁反内战、民主和平之事业,端赖各方一致合作,向所信迈进。想桂粤往日十九路军旧友反独裁志士,必能在先生领导下更增团结也。恩来现寓国府路梅园新村17号,尚祈不时赐教,以匡不逮,无任感祷,专白。祈颂

时绥!

周恩来

五月二十三日

蔡廷锴到梅园新村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为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以及搞好民促的重要性。

这次见面,使蔡廷锴更深刻地认识并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认清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跟着共产党走,中国才有希望,周恩来的鼓励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就是与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革命事业的最后胜利而斗争。

2833525.png

1948年5月,民主人士在蔡廷锴在香港的家罗便臣道111号大门口合影留念,此照由蔡廷锴长子蔡绍昌拍摄。从左至右:马叙伦,何香凝,章伯钧,蔡廷锴,谭平山,郭沫若。

响应“五一口号”

1948年春,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行,国民党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已陷入全面崩溃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于4月30日适时地发出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5月5日,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章伯钧、马叙伦、王绍鏊、陈其尤、彭泽民、李章达、蔡廷锴、谭平山、郭沫若等12个为在港民主人士代表其党派联名致电毛泽东,发表声明,响应中共五一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在港的人民团体也发表通电、宣言……热烈响应“五一口号”。

那张马叙伦、何香凝、章伯钧、蔡廷锴、谭平山、郭沫若发表五一通电后的合照,就是由我伯父拍摄,在蔡家罗便臣道111号门口照的。

8月1日,毛泽东给李济深等12人回了信:

5月5日电示,因交通阻隔,今始奉息。诸先生赞同敝党五月一日关于召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一项主张,并热心促其实现,极为钦佩。现在革命形势日益开展,一切民主力量亟宜加强团结,共同奋斗,以期早日消灭中国反动势力,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建立独立、自由、富强和统一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此目的,实有召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们共同协商的必要。关于召集此项会议的时机、地点、何人召集、参加会议者的范围以及应讨论的问题等项,希望诸先生及全国各界民主人士共同研讨,并以卓见见示,曷胜感荷。谨此奉覆,即祈谅鉴。

接到毛泽东的复电后,大家很受鼓舞,都认为蒋介石政权覆灭已为期不远。

作为一个军事家,蔡廷锴对蒋介石军队的士气十分了解,因而对战局更加乐观,他认为:“只要将东北、华北战争解决了,解放军一过长江,蒋军无法抵挡,全国很快就会解放。”事实上也是如此,蔡廷锴去东北解放区没有多久,华北就解放了。

那段时间,我们在半山的家里更少见到他了,他多数是住在青山的芳园别墅,这是纪念我的祖母彭惠芳而建的,所以也叫芳园。抗战胜利后,蔡廷锴与李济深等民主人士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董必武的支持下筹建了达德学院,蔡廷锴无偿将芳园供给达德学院作为校舍,达德学院也算是当时香港的第二所大专院校,师资阵容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很罕见,教授、客座教授就有:何香凝、乔冠华、茅盾、曹禺、郭沫若、马叙伦、侯外庐、千家驹、钟敬文、翦伯赞、邓初民、朱智贤、沈志远、宋云彬、陈其瑗、李伯球等一大批中国的著名学者、精英。学生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人的进步青年。

芳园别墅是前后两座三层小楼,达德学院成立后在后座红楼的一楼留有一间房间给蔡廷锴住,每个周末,由我伯父从港岛半山罗便臣道开车到芳园别墅,带我们小孩子去探望祖父,我有时看到他一身农民打扮在池塘和农人们一起捉鱼,有时他也喜欢下田干农活。1958年蔡廷锴胃病住院,曾写信给我,信上说他一生最爱的就是园艺,让我记得照看好家的院子里他种的花卉、瓜果、蔬菜……蔡廷锴是农家出身,喜欢住在乡间,在芳园居住也能减少港英政府对他的监视。

第一批北上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经过多次商议,最后决定,蔡廷锴、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等4人为第一批北上的民主人士。蔡廷锴是个军人,做事干脆,决定后他毫不犹豫开始做好北上的准备。他在日记中记载:“中共驻港负责人潘汉年、连贯两君,在罗便臣道92号李任潮公馆,邀请香港民主派负责人李济深、蔡廷锴、谭平山、马叙伦、郭沫若、章伯钧、沈钧儒。座谈会内容:接中共中央通知,驻香港民主党派负责人,前往华北讨论新政协预备会。行踪严守秘密。所谈结果一致赞同。”

以祖父的秘书身份随行北上的林一元回忆:1948年8月下旬,他在广州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脱险来港,即往蔡廷锴寓所,汇报广州工作和脱险经过。“一周后某日,蔡老约我到他的青山(芳园)别墅晤谈,由蔡老的长子蔡绍昌开车,到达后蔡老即吩咐绍昌原车返港寓,明天再来接,这是因为当时香港情况复杂,国民党特务又和港英政府密探有所勾结,一切行动必须慎重和保密的缘故。蔡老告诉我五一号召发表后的新形势,我们异常振奋,大有胜利在望、屈指可期的喜悦。蔡老又说了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人士前往东北解放区商议筹备召开新政协的决定,还说可能要四五年时间(这是根据毛泽东估计解放战争要打五年的提法)问我是否愿意前往,家庭有什么顾虑没有?我当即坚决表示愿意同去,家人都在罗定原籍,大致不会有什么问题。”

蔡廷锴的北上准备极为秘密,当时他只是告诉了我的伯父,连我的继祖母都没有告知,多年后,罗培元还记得上船那天祖父嘱咐他:“你回去,一定要践行诺言,马上打电话给你宗妹(指我继祖母)。”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只说要好好读书,听大人的话之类。

临上船,蔡廷锴去看望了刚从美国回来的我的三姑姑绍基,她当时和三姑丈正住在香港半岛酒店养病,蔡廷锴希望她好好调养身体……解放后,我的三姑姑和三姑丈都回到了北京工作。

为了掩人耳目,一行4人都是事先乔装打扮一番才上船的:“谭平山、沈钧儒乔装打扮成富商,蔡廷锴装扮成一个商业运货员,穿着褐色薯莨绸,足登旧步鞋……”

船在海上航行了15天。一路上,由于大家都是志同道合说得来的朋友,高谈阔论,谈谈笑笑,都无比兴奋。在海上还算顺利,但是走在台湾海峡附近遇到强台风,蔡廷锴在日记中描述:“海中无边,所见均属白头大浪,汹涌而来……午后风浪猛于虎将。船吹近澎湖岛,距半米就(撞)岩石岸。”船主下令救船,蔡廷锴和全体船员一起,手持铁条木棍等工具,合力顶住岩石,终于使货船得以转危为安。

1973年调回广州工作,见到林一元,我们还曾谈起他们这段海上历险,林一元告诉我,那天海上风浪特别大,他们乘坐的货轮并不大,如果撞到岩石,麻烦就大了。在紧急关头,他和蔡廷锴一起加入到船员中,合力用铁条撑住岩石,使船不至于翻转。

蔡廷锴在他的日记中记下:“入夜,风仍未减,我终夜不眠,须与风浪奋斗。至12时,风已稍刹。”他同众船员一样,全身湿透,冷得发抖。

蔡廷锴性格坚毅、勇敢,他从一个士兵到将军,是无数次的敢死队队长,身经百战,就是当了师长,也冲锋在前,这些风雨其实对他来说只能算是稀松平常,但是与风雨战斗,仍让他兴奋而不能入睡,在船上溜达了半宿。

林一元还跟我提到,船上的生活、吃食单调,船长还下令管制用水,而且除了饮用水,就没有淡水可用了,也没法洗澡、洗衣,很是难受。9月18日那天刚好是中秋节,船上杀了一只猪,林一元说他们一起自告奋勇,把船员不要的,准备扔入大海的猪下水捡起,洗净做出两盘地道的粤菜。他还说到可惜当时的调料不齐全,否则做出来的菜味道会更好。

林一元还谈到他们快靠岸的前一天,终于解除水的管制,大家都洗了一个热水澡,由于旅途就要结束,大家的精神放松了,也都睡了一个好觉。那天,蔡廷锴的日记是这样记载的:“11时,各友齐集于客厅。祝华收得播音:解放军已攻陷济南,俘获蒋(军)10万,吴化文战地起义。得此捷音,各友欢喜若狂,料想蒋军总崩溃当不在远矣……”

2833529_500x800.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廷锴写了这幅字,总结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他去世后一直挂在家中的客厅里。

“至今始觉愉快”

1949年9月的一天,我们一家人晚饭后正在客厅闲聊,伯父打开收音机让我们小孩子快听,说:“阿爷在讲话呢!”(蔡廷锴在政治协商会议上代表民促发言)我们在香港的收音机里听到了祖父的声音,才知道他去了北京,正在做一件大事,隐隐约约知道我们就要建立一个新的中国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廷锴写过一幅字,总结了他大半生的经历,他去世后一直挂在家里的客厅:

我生于广东省罗定县龙岩乡,我乡是穷乡僻壤之处,自幼父母双亡,家无隔宿之炊,十六岁时已当家作主,携带幼弟勤耕苦种,每年夏季饥荒,淡月夫妻上山采薪度活,冬季则出门为人缝衣,终日劳碌,被地主豪绅剥削之下不得一饱,在十八岁时稍知世务,痛恨满清政府的腐败,触起我爱国的心情,投考征兵往省入伍,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同盟会,由士兵而任十九路军总指挥。一·二八日寇侵犯淞沪,率本军作坚决的抵抗。迨后率师入闽,于一九三三年号召抗战反蒋,参加福建人民政府革命,失败逃亡海外宣传抗日救国工作。七七事变(后),返国任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抗战胜利(后),自动脱离军职,反对内战,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一九四八年中共发出五一号召,秘密入东北解放区,协同筹备新政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参加政府工作,回忆数十年的艰苦,至今始觉愉快。凡我儿孙应发挥爱国爱家的精神,为祖国建设而努力,为社会主义实现而奋斗。

一九五七年秋写于北京 蔡廷锴

新中国成立74年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从百废待兴到大国崛起,从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任意欺凌、蹂躏、侵略,经过风风雨雨,我们的国家正向着民族的伟大复兴昂首迈进,祖父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高兴和莫大安慰!

(本文口述者蔡醒民系蔡廷锴长孙,整理者蔡德慧为蔡醒民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