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文史天地
文史天地

成立于大革命时期的北江农军学校

来源:人民政协网 |  作者:贾晓明 |  日期:2022-08-05 浏览次数:已点击:

1925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成立了广东省农民协会。北伐战争开始后,广东省农民协会于1926年8月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接受省农会副委员长兼北江办事处主任周其鉴提出的开办北江农军学校以培养农民武装斗争骨干的建议,做出了建立北江农军学校的决定,明确了北江农军学校的宗旨是培养农民运动武装骨干,准备武装斗争。

经过中共北江地委和省农会北江办事处的紧张筹备,1926年11月,北江农军学校第一期在韶关老东门青年会会址正式开学(后因学员增多,学校迁至弓箭街都司衙门),由中共北江特委委员、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朱云卿任学校主任。

北江农军学校的各种制度、训练内容和生活管理,基本上是采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经验,课程由中共北江特委、省农协北江办事处审定。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军事课和政治课为主——军事课程是以国民革命军的《步兵操典摘要》和《野外勤务》等为主要军事教材,由黄埔军校毕业生担任军事教员,对学员进行严格训练,要求掌握基本军事科目;政治课程有《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与农民问题》《社会发展史》《世界革命史》《帝国主义侵略史》《工农联盟》《农会知识》《国民革命与农会组织法》等教材,由中共北江地委、省农协北江办事处、工会等机构的负责人讲授,要求学员掌握基本的政治常识。

“在农民运动中工作积极、思想进步、有一定文化”的农会青年会员97人,经过口试、“军试”和严格体检合格后,成为学校第一期学员。军校采用“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讲授与野外实习相结合,政治学习与革命宣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斗争的需要,经常组织学员外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学员们严格遵守学校纪律,每日进行“三操两讲”(早午晚出操,其余时间上军事、政治课),课余时间经常到附近各乡,运用其掌握的军事知识和革命理论进行宣传活动,号召贫苦农民加入农会,帮助组织农民自卫军。

第一期学员于1927年2月毕业,由省农会北江办事处进行统一分配,大部分学员担任了县区、乡农会和农民自卫军的干部,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同月,第二期学员160多人进入学校。

3月,在北江地委领导下,曲江农军和反动民团展开了英勇的斗争,打击了地主武装,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在这场斗争中,北江农军学校毕业生和第二期在校学员发挥了骨干的作用。时隔不久,中共北江地委领导北江地区的农军在铁路工人配合下,攻下了英德县城,农军学校毕业生在这场战斗中又一次发挥了骨干作用。

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学校撤离韶关,到南雄继续办学。4月底,北江各地农军1200多人奉中共广东省委之命北上武汉,北江农军学校一期毕业学员大多数担任小队长或中队长。与此同时,北江农军参谋长朱云卿也率领在南雄的第二期学员北上,并在湖南郴州与农军主力胜利会师。农军进军途中,传来粤北仁化县的土豪劣绅武装疯狂向农民反攻倒算的消息。据此,农军指挥部派农军学校部分一期毕业生率领部分农军返回北江,在群众的支援下消灭了仁化县之敌。

部队到达武汉后,受到武汉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7月,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反动军队妄图瓦解北江农军武装。北江农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以东征讨蒋名义分批乘船先到九江,再转乘火车到南昌,参加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后,农军和农军学校学员、干部被编入第二十军(军长贺龙)第三师(师长周逸群),随南昌起义部队转战广东。起义军主力失败后,农军学校的部分学员和干部,随同朱德的部队转战粤赣湘边,后来进入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另有部分干部、学员,由党组织统一安排,回到北江继续组织农民武装,参加了广州起义、北江各地暴动以及湘南暴动,同敌人展开了坚决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