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共体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破解农村“看病难”的关键举措。黑龙江省现有67个涉农县(市、区),农村人口超千万,但县域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问题突出。截至2024年,全省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仅23个,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缺口达40%,远程医疗覆盖不足50%的村卫生室。结合海伦市、宁安市等地调研,现就深化医共体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现存问题与瓶颈分析
1. 管理体制松散,同质化发展不足。多数县域医共体停留在“挂牌联合”阶段,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仍“分灶吃饭”,人、财、物统筹率不足30%。如某试点县医共体内,乡镇卫生院药品目录仅为县级医院的1/3,慢性病患者下转治疗受限。绩效考核“重医疗轻公卫”,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被挤占现象普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率不足50%。
2. 人才“引育留”难题突出。全省乡镇卫生院本科以上学历医师占比仅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医生年均收入不足3万元,近五年流失率达25%。县域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薄弱,某县级医院近三年未引进一名硕士以上学历人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覆盖率不足60%。
3. 技术能力与设备短板明显。70%的乡镇卫生院未开设中医、康复等专科,急危重症抢救设备(如除颤仪、呼吸机)配备率不足50%。2024年某县心梗患者县域内救治率仅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有提升空间。远程医疗“联而不通”,部分地区因网络带宽不足、操作流程复杂,基层使用率不足20%,患者重复检查率达15%。
4.信息化建设滞后,数据孤岛突出。县域内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品牌杂乱,如某县8家乡镇卫生院使用5种不同HIS系统,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率不足40%。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更新率仅55%,家庭医生无法实时掌握患者健康数据,慢性病管理精细化程度低。
二、深化医共体建设的建议
(一)构建紧密型管理体制,强化统筹效能
1. 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2025年前实现所有试点县医共体对乡镇卫生院“人员统一招聘、财务统一管理、业务统一规范、药品统一采购、绩效统一考核、信息统一标准”。 建立医共体总医院对分院的“行政查房”制度,每月至少开展1次业务督导,将基层首诊率(目标≥60%)、双向转诊率(目标≥30%)纳入考核核心指标。
2. 优化资源配置与分工协作。县级医院重点发展急诊急救、肿瘤防治等五大中心,乡镇卫生院强化全科医疗、康复护理功能,村卫生室聚焦慢性病随访和健康管理。实施“名医工作室”下沉工程,每个医共体总医院选派5-10名专家团队,每周至少1天驻点乡镇卫生院,带教培养骨干人才。
(二)破解人才瓶颈,激发队伍活力
1. 实施“县域人才暖心计划”。对乡镇卫生院本科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安家费5万元,对连续服务满5年的,纳入县级医院编制池管理。 建立“县管乡用”人才流动机制,县级医院晋升高级职称前需在乡镇服务满1年,服务期间绩效工资提高30%。
2. 完善乡村医生保障体系。将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医生岗位补助提高至每月4000元,允许参与医共体绩效分配,人均年收入力争达到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以上。实施“乡村医生学历提升工程”,与省内医学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给予学费全额补贴,毕业后定向服务10年。
(三)提升技术能力,筑牢基层网底
1. 开展“强基达标”设备升级行动。省级财政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为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DR、彩超、全自动生化仪等设备,为村卫生室配置智能健康一体机。推广“适宜技术进基层”项目,每年筛选30项安全有效、成本可控的技术(如中医适宜技术、基层急救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 织密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省级远程医疗云平台,2025年前实现县域医共体总医院与所有乡镇卫生院、80%村卫生室互联互通。对基层发起的远程会诊,按每次50元给予申请机构补贴,鼓励三甲医院专家通过“互联网+”提供诊疗服务,诊查费可纳入医保支付。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推动黑龙江省乡村振兴、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关键举措。建议省政府将其纳入“健康龙江”建设重点任务,由省卫健委牵头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每年开展专项督查,确保2025年取得阶段性成效,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