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冰雪旅游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议
作者: 陈国会 | 发稿时间:2025-04-30 13:55:10

黑龙江省作为“冰雪之冠”,冰雪旅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3-2024冰雪季,全省接待游客超8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200亿元,占冬季旅游总收入的65%。然而,随着冰雪旅游规模扩大,安全风险日益凸显。近三年来,全省冰雪景区年均发生安全事故23起,其中滑雪场受伤占比58%,冰上活动意外占比27%,暴露出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响应速度慢等突出问题。结合亚布力、雪乡等景区调研,现就完善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一、现存问题与风险剖析

(一)安全管理体系碎片化,统筹协调不足

1. 监管责任分散:冰雪旅游涉及文旅、应急、公安、交通等11个部门,但缺乏跨部门联合指挥机制。如2024年元旦,某景区因冰面承载力不足发生塌陷,游客被困超2小时,暴露出气象、水利、景区管理方数据共享滞后问题。

2. 标准体系缺失:全省尚未出台《冰雪旅游安全操作规范》,部分野冰场、非正规滑雪场违规经营。2023年查处的56家“黑滑雪场”中,60%未配备急救设备,40%教练无从业资质。

(二)应急救援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低

1. 救援队伍不足:全省专业冰雪救援队伍仅8支(如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覆盖半径超200公里。多数景区依赖临时拼凑的“保安+志愿者”队伍,急救技能培训覆盖率不足30%

2. 装备配置落后:全省仅有3家滑雪场配备直升机救援设备(如亚布力Club Med),90%的景区仍依赖雪地摩托转运伤员,极端天气下救援时效延长至1小时以上。某景区曾因雪地摩托故障,导致骨折游客延误治疗。

(三)基础设施与技术应用滞后

1. 通信与监控盲区:雪乡、凤凰山等景区部分区域无手机信号,2023年游客迷路事件中,30%因无法定位延误救援。传统监控摄像头在极寒天气下故障率达40%,无法实时捕捉险情。

2. 急救设施短缺:全省冰雪景区平均每5平方公里配备1个急救站,低于国际标准(2平方公里/站)。80%的急救站未配备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设备,仅能提供简单包扎处理。

(四)游客安全意识淡薄,预防机制缺失

1. 安全教育不足:景区安全提示多为静态展板,游客触达率不足50%2023年问卷调查显示,62%的游客不清楚滑雪“右侧优先”规则,45%未接受过紧急避险培训。

2. 保险覆盖率低:自由行游客购买冰雪旅游专项保险的比例仅28%,一旦发生事故,医疗费用纠纷频发。某滑雪场因游客未投保,垫付医疗费超百万元,导致运营压力骤增。

二、完善冰雪旅游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大应急”统筹指挥体系

1. 成立省级冰雪旅游安全应急指挥部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整合文旅、应急、卫健、气象等部门,建立1+13+N”指挥网络(1个省级中枢、13个市地分中心、N个景区终端)。制定《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清单,每年开展跨部门联合演练(如模拟雪崩救援、冰面坍塌处置),提升协同作战能力。

2. 建立风险预警与分级管控机制依托省气象台建立冰雪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每日发布“五色预警”(蓝色/低风险、红色/极高风险),重点监测气温、风速、冰面承载力等指标。对高风险区域(如未开放冰面、野雪区)实施“电子围栏”管控,通过景区APP向游客推送实时风险提示,违规进入者触发警报并自动定位。

(二)加强专业化救援力量建设

打造“空地一体”救援网络空中力量:与通航企业合作,在亚布力、雪乡等核心景区设立直升机起降点,签订15分钟响应”救援协议,每架直升机配备急救医生及除颤仪、呼吸机等设备。地面力量:按“每50平方公里1支专业队伍”标准,在重点景区周边部署森林消防、矿山救援等专业力量,配备雪地救援车、破冰船等特种装备。水上力量:在松花江、镜泊湖等冰上活动集中区域,组建水上应急救援队,配备冰面救援机器人(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发的“冰鲨”机器人),可在-30℃环境下快速抵达落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