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冬季供热监管机制的建议
作者: 陈国会 | 发稿时间:2025-04-30 13:57:13

黑龙江省冬季漫长寒冷,供热质量直接关系民生福祉。近年来,全省通过专项监督、智慧改造等措施,供热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但部分老旧小区管网老化、服务响应迟缓等问题仍未根治。结合省纪委监委专项监督成果及基层调研,现就优化供热监管机制提出以下建议:

一、现存问题与根源分析

1. 管网老化与运行低效全省供热管网平均服役年限超20年,部分老旧小区“竖向温差”问题突出(顶楼热、一楼冷)。2024年省纪委监委专项监督发现,全省整改供热隐患1214个,改造老旧管网515公里,但仍有30%的管网未完成更新,导致供热能耗高、故障率攀升。

2. 服务标准与监管缺位供热企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人为降低供热参数、推诿投诉。例如,大庆市2024年供热投诉达2551件,涉及182个小区。现有监管机制依赖“运动式整治”,缺乏常态化考核,企业信用评价结果未与市场准入挂钩。

3. 居民参与与反馈不畅居民投诉渠道分散,部分供热企业对测温、退费等诉求敷衍应对。牡丹江市排查出1374户低温用户,通过管道清洗、更换阀门等方式提升室温,但全省仍有15%的居民因流程繁琐放弃维权。

4. 智慧化改造进展滞后虽然杜尔伯特县、哈尔滨平房区试点“智能温控阀门”“一网统管”系统,实现室温精准调节,但全省智慧供热覆盖率不足30%,多数企业仍依赖人工调度,导致能耗浪费与服务效率低下。

二、优化监管机制的建议

(一)构建“智慧监管”体系,提升供热精准度

1. 推广智能温控技术政策支持:将智能温控阀门安装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对完成改造的小区给予每平方米20元财政补贴。技术标准:2025年底前,全省新建小区100%配套智能温控系统,既有小区改造率不低于50%,实现室温数据实时回传至供热企业与监管平台。

2. 建立“供热大脑”平台数据整合:打通住建、气象、供热企业数据,实时监测热源、管网、用户端运行状态,自动预警低温区域。应急响应:试点“故障自动派单”机制,如哈尔滨平房区智慧供热系统可将故障处理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2小时。

(二)强化全链条监管,压实各方责任

1. 完善信用评价与退出机制红黑榜制度:参考鸡西市经验,将供热企业服务质量、投诉处理效率等纳入信用评价,连续两年上黑榜的企业吊销许可证。资金监管:推行“热费专户管理”,按供热质量分阶段拨付资金,对室温不达标区域暂停拨款。

2. 深化纪检监察协同监督专项督查:借鉴省纪委监委“室组地”联动模式,在供热期开展“四不两直”抽查,重点整治人为降低供热参数、截留补贴资金等问题。问责机制:对供热投诉集中、整改不力的地区,约谈政府分管领导;对贪污侵占、官商勾结等行为,提级办理并公开通报。

(三)推动供热服务标准化与便民化

1. 明确服务标准与退费细则室温标准:严格执行《黑龙江省城市供热条例》,居民卧室、起居室温度全天不低于20℃,测温时间限定为9:00-11:0014:00-16:00。退费流程:对室温不达标用户,按日退还50%-100%热费,并通过手机APP自动推送退费结果。

2. 优化投诉处理机制统一平台:整合12345热线、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实现“一键投诉、限时办结”。第三方评估:引入中立机构开展“双随机”测温,结果向社会公开,作为企业信用评价依据。

(四)加强基础设施改造与资金保障

1. 老旧管网改造攻坚资金筹措: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2025年前完成全省1000公里老旧管网改造,其中省级财政承担50%费用。技术规范:采用耐腐蚀管材与预制直埋保温技术,改造后管网寿命延长至30年以上。

2. 热源结构优化清洁能源替代:在哈尔滨、大庆等城市推广“生物质热电联产+热泵”模式,减少燃煤依赖。应急热源建设:每个地级市至少建设1座燃气调峰锅炉房,保障极端天气下的供热稳定。

三、实施保障与预期成效

1. 政策衔接:将智慧供热改造纳入《黑龙江省“十四五”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与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行动同步推进。

2. 试点先行:2024年选择哈尔滨、牡丹江、大庆3市开展“智慧供热+信用监管”综合改革试点,2025年全省复制推广。

3. 成效评估:通过3年努力,实现全省供热投诉率下降50%、室温合格率提升至95%以上,年节约能源消耗10%,形成可复制的“龙江供热监管模式”。优化供热监管机制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