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公路建设状况不仅关乎地方经济发展,更与生态保护、森林防火等关键领域紧密相连。然而,当前大兴安岭地区公路建设存在诸多短板,交通不便也限制了对林区生态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影响了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对生态安全、区域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
一、存在问题
1、高速公路空白与路网密度低。大兴安岭地区是黑龙江省唯一未通高速公路的地市,且我区面积广、路线长、人口少,乡镇和建制村远少其他地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地市相比存在投入大而效果差的先天不足,公路网密度仅9.04公里/百平方公里,与全国54公里/百平方公里、黑龙江省 35.99 公里/百平方公里的水平差距巨大.稀疏的公路网络使得区域内交通联系不便,限制了人员、物资的流通速度与范围,阻碍了地区经济与外界的融合发展。
2、公路标准低且路况差。现有公路标准较低,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仅为 20.23%,国省干线公路中仍有378公里为砂石路面,农村公路中砂石路占比达到55.8%。部分路段等级低、路况差,会车困难、车速缓慢,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效率和出行体验。受冻土等特殊地理条件影响,路面沉降严重,路况不佳。这不仅增加了车辆损耗和运输成本,还降低了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对当地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造成极大困扰,影响了地区的投资吸引力和旅游业发展。
3、公路建设的成本和难度大。大兴安岭地区作为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红线、保护区覆盖范围广。修建交通基础设施时,需要缴纳林地、林木补偿、植被恢复、资源补偿及湿地处置费等高额费用,办理土地、林地等手续复杂,耗时较长;料场手续办理难度大,甚至存在无料场的情况;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冻土、冰湖等病害严重,处置费用高,施工难度大,施工期短,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公路建设的成本和难度。
4、地方财力匹配难度巨大。由于全区财政资金有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匹配资金压力大,难以满足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我区的在建项目包括国省道危桥、农村公路和省道项目。其中国省道危桥、农村公路在建项目地方匹配资金量较小,且补助资金到位,基本可按建设计划推进;省道在建项目推进难度大,主要原因是“十四五”期间省道项目补助资金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下达,因我区自有财政资金不足,只能以申请一般债券的方式全额筹集项目资金。而每年全省的债券资金总体规模有限,能下达到具体项目的债券额度与年度投资计划额度有差距。
二、相关建议
为改善大兴安岭地区公路建设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资金支持方面,省级政府应积极协调上级部门,优化省道建设补助资金拨付方式,按照建设进度分批次拨付补助资金,缓解地方资金压力。在申请一般债券资金时,给予大兴安岭地区更多的资金分配倾斜。同时,在制定省道补助标准时,参照国道建设项目执行西部地区标准的政策,适当提高对大兴安岭地区的补助标准,以促进省道项目顺利建设。省级财政可设立大兴安岭地区公路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整合各类相关资金,集中力量支持重点公路项目建设。
二是在项目建设上,针对项目建设前期手续办理难题,相关部门应简化办理土地、林地手续的程序,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缩短办理时间。减免大兴安岭地区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缴纳的土地、林地等相关费用,降低建设成本,鉴于当地公路在林业生产经营和森林防火中的特殊作用,在公路建设占用林地时,参照《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林地标准》办理占地手续,为公路建设开辟绿色通道。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应提前介入公路建设项目规划,加强沟通协调,提前解决用地、用林等方面的问题,避免项目因手续问题延误工期。
三是在顶层设计上,应加强省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公路建设规划。将大兴安岭地区公路建设纳入全省交通发展战略重点,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规划对接,特别是推动黑龙江与内蒙古两省间防火通道的互联互通建设,打通断头路。加大对北部原始林区、自然保护区和偏远区域的公路建设投入,提高路网密度,提升公路等级,优先建设一批连接林区、乡镇和主要经济节点的高等级公路,改善区域交通条件。
四是在公路建设规划上,要系统性规划大兴安岭公路建设,结合当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需求,规划建设集生态保护、防火应急道路、林下经济发展、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性建设,实现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大兴安岭地区公路建设问题关乎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希望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推动大兴安岭地区公路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