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调研及建议
作者: 孙占峰 | 发稿时间:2025-06-27 16:26:01

随着毕业季来临,毕业生就业情况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本调研结合政协委员联系的界别群众对象,选取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希望能为行业及未来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一、学院就业数据分析(截止5月20日)总体就业情况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349人,截止5月20日,完成毕业去向落实186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53.3%。排名全校第六.本科生就业情况: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共240人。截至5月20日,完成毕业去向落实157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65.42%。排名全校第一。其中动物科学专业150人,已落实毕业去向108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2%。签协议就业人数38人,协议就业率25.33%,升学70人,升学率46.67%。水产养殖学专业51人,已落实毕业去向29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56.86%。签协议就业9人,协议就业率17.65%,升学19人,升学率37.25%。应征入伍1人。草业科学人数20人,已落实毕业去向6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30%。签协议就业4人,协议就业率20%,升学2人,升学率10%。动物科学(本硕博)共19人,已落实毕业去向14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3.68%。均为升学,升学率73.68%。研究生就业情况:学院2025届研究生预计毕业91人(博士9人,硕士82人)。截至5月20日,完成毕业去向落实29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31.87%。排名全校第十二。其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预计毕业13人,已落实毕业去向2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15.38%。其中升学2人,升学率15.38%。目前暂无签协议就业人员。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预计毕业47人,已落实毕业去向12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25.53%。签协议就业人数6人,协议就业率12.77%,升学6人,升学率12.77%。动物生产专业预计毕业17人,已落实毕业去向10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58.82%。签协议就业人数7人,协议就业率41.18%,升学3人,升学率17.65%。水生动物保护与生产专业预计毕业6人,已落实毕业去向2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33.33%。签协议就业人数2人,协议就业率33.33%,暂无升学人员。草学专业预计毕业8人,已落实毕业去向3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37.5%。签协议就业人数1人,协议就业率12.5%,升学2人,升学率25%。

二、就业工作现状与措施

为全面落实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关要求,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对标畜牧行业发展需求,深化精准就业指导与帮扶成效,深入查找就业工作的痛点与堵点,努力实现就业工作质量齐升。

(一)强化岗位供给、广开分类专场、实现招面直通学院与100余家用人单位建立招聘合作关系,与360余名企业代表保持长期有效联系,学院积极为企业提供招聘服务,通过学院微信公众号,为学生发布企业招聘信息,搭建交流平台;先后邀请了牧原集团、海大集团、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等来院召开专场供需见面会,举办“才聚周五 职等你来”畜牧行业专场招聘会,特别邀请谷实集团、双胞胎集团、海大集团等26余家企业,为动科毕业生提供相关岗位400余个;为学生提供更多求职便利,邀请普菲克集团等企业领导来我院开展招面直聘专场,实现招面直通。

(二)优化就业服务、开展分类指导、全院协同全过程追踪不断优化、精准就业台账,实时动态调整,将学生划分为考研群体、考公务员群体、应征入伍群体、基层就业群体等;分类别建立就业信息微信群,辅导员分类别开展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专项指导;推进《动科学院就业工作方案》落地实施,学院成立就业工作专班,定期召开就业专题推进会,整体谋划、具体推进。学院领导班子牵头与辅导员一道,与学生全方位就业跟进、动员与精准推荐。

(三)找准痛点堵点、聚焦重点群体、精准服务施策梳理痛点堵点:一是升学率下降。与去年相比,截止目前升学率下降了7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考研报考率下降了13个百分点。(考研报考率下降直接导致升学率下降,2024届毕业生报考率为69.07%。2025届毕业生报考率为56.37%,下降了13个百分点。)。二是考公考编意愿强烈但预期不乐观。2025届研究生中52.6%计划考公考编,本科毕业生10.4%意向考公考编,但我院专业考公极为受限,可报考岗位少、竞争强、“上岸率”低。三是“二战”群体就业意愿不强。畜牧行业岗位特点需要到生产一线,相对艰苦,很多学生完全没有到企业就业的想法。四是研究生普遍就业意愿不强,就业期望值更高,就业行为迟缓。采取针对性措施:一是抓好考研群体的调剂期服务和调剂后期跟进。召开考研调剂专题指导培训,请建立调剂信息群,发动全体研究生导师关注院校信息并点对点推荐。二是抓好考公及二战群体的信息推送与就业思想转变。密切关注地方人才引进政策,事业单位国企招考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代替考公的机会和岗位。尽量扭转学生的思想认知,引导学生不要对考公过于执着。利用中科考试资源学习数据库,校内外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公考、考研、职业资格相关培训。帮助学生打破信息差,有效利用资源。三是抓好研究生群体就业推进。学院领导班子与研究生导师逐一对接,分学科召开研究生就业工作专题推进会,研判下一步工作思路,研究生辅导员全面追踪跟进学生就业进展,点对点推荐就业岗位。学院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新疆塔里木大学等来院召开硕、博专场招聘会,推动研究生实质签约。(四)工作前置、整体谋划、多措并举推进26届就业工作目前已经邀请浙江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院校、院所来我校开展2026届学生考研宣讲会;全面推进大北农班、牧原班等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落地实效;26届毕业生全程参与校内各类招聘会;请优秀企业家、杰出校友回学校,与学生面对面,让学生感受行业发展、岗位要求、企业用人标准,从而让学生客观面对就业环境,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全面储备和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抢抓毕业离校前的关键时期从现在起到毕业生答辩前,重点开展未就业学生深度谈心谈话,由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一道,进一步做好就业动员,为每位学生提供至少三个可选择的就业岗位;毕业答辩期间,由论文指导教师及研究生导师一道,精准确定学生就业情况;毕业答辩后至离校,结合毕业离校教育及暖心活动,再度推进未就业学生落实就业去向;毕业离校后,持续做好就业情况跟踪和就业服务。

(二)盯紧重点人群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动态台账,对于考研、考公失利群体,重点加强就业观念转变和优质岗位提供;对于就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群体,重点加强就业心理疏导、求职能力实训、提供个性化就业帮扶;对于慢就业、缓就业的研究生群体,重点开展“先就业、再择业”主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务实就业观,同时以往届就业数据分析为切入,引导学生尽早就业。

(三)深化“访企拓岗”行动。对接行业龙头企业、校友企业,拓展岗位资源。密切关注其他高校招聘会信息,辅导员带学生现场招聘并开展直播带岗。继续做好“小而精”专场招聘会和招面直通。邀请企业代表来校开展企业家座谈,对标行业需求,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毕业生就业岗位。

(四)严格执行教育部“四不准,三不得”规定加强对就业信息和材料的审核把关,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准确;鼓励毕业生灵活就业方式,多种形式就业,全力做好就业核查工作,持续跟踪未就业学生就业动态,确保就业信息及时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