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省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领域一些重点、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倾心倾力抓好教育民生工程,积极推动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9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3.5%,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3.8和11.9个百分点,龙江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教育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一、补短板强弱项,教育资源得到公平配置
着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出台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补助标准,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加快补齐普惠性学前教育短板。“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48所,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现实期盼。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9年底,全省144个任务县(市、区、企)提前一年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我省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超大班额,大班额占比0.29%,远低于国家1%要求。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校长和教师共完成 10.4 万人次的交流轮岗,培训校长、教师18.7万余人次;稳步实施“五个一批”战略,高质量选培农村教师,通过“特岗计划”补充乡村教师1.2万余人,有效缓解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研制《黑龙江教育现代化2035》及五年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龙江教育现代化。在全国率先推后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保障孩子充分睡眠和身心健康。率先落实“办事不求人”的要求,在全国首推中小学校“四零承诺”(零择校、零择班、零择位、零指定),第三方机构民调综合满意度在90%以上,受到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肯定。制定中小学生减负方案30条,出台课后服务指导意见16项,逐步解决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促进教育公平。泰来县大兴镇中心校农村办学经验及模式入选中国基础教育30个典型案例。民族教育工作连续4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二、保公平惠民生,教育扶贫书写奋进篇章
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把解决百姓的难点、痛点作为教育脱贫的关键点,坚决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实行“五级联动”和包保责任制,分类制定控辍保学操作指南,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安置率和留守儿童入学率达100%。建立起了全学段全过程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全面落实学前、义教、高中和高校阶段各类学生资助政策,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10.62亿元,惠及学生1386.66万人,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开发助学贷款预申请网络平台,提前发放各类资助金4.3亿元,资助学生40万人。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要求,为7.8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流量服务,确保贫困家庭学子线上学习不断网、不掉队。投入97.1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切实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保障了农村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开展大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大手拉小手”关爱行动,2.92万名大学生定向对接帮扶64个县的农村留守儿童3.07万人。在20个贫困县、14个边境县和1个革命老区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1044所学校、45万名学生受益。
三、提质量创特色,就业创业取得丰硕成果
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包保责任制,成立厅、校两级工作专班,搭建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促进“互联网+就业创业”,构建龙江就业网络“大市场”,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0%左右,连续19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学生参军入伍3.1万余人,连续5年超额完成国家赋予的征集任务,大学生新兵占比从2016年40.60%上升至2020年的83.57%,2018年作为唯一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国大学生征兵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持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6所学校被教育部列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省高校双创园区面积达54万平方米,受到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通报表扬。积极推进高职院校扩招工作,2019年全省高职院校扩招4.4万人,超额完成任务;2020年全省高职院校通过普通高考、高职单招、高职扩招录取13.5万人,超额完成教育部规定的目标任务。五年来,我省高校共培养高校毕业生132.1万余人、中职(中专)32万余人,为省内输送高等教育人才54.9万余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100.67万人,其中研究生在校生由2015年6.2万人增加到2020年8.9万人,增长43.5%。
四、深改革促发展,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
瞄准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实施高教强省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头雁”行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4所高校的11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3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高校80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30%;支持“头雁”团队92个,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873人,全省高校现有6类高层次人才由2016年的184人增加到369人,新增院士6人、长江学者53人、国家杰青17人,评聘龙江学者125人;新增教育部科研平台22个,现有国家级和教育部创新平台64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个。2016年以来,全省高校获科研经费245亿元,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7万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3项,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权专利19556项,拥有有效专利29577件。建设省级优质中职学校20所、首批优质专业50个;遴选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30个,入选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7个;建成职业教育集团37个,认定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10个,其中4个职业教育集团成为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积极实施“高校教授+企业专家”产教融合“双千计划”,互选互派高校教师、企业专家兼职或挂职万余人。实施地方本科高校“双特计划”,高标准完成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实施“3+2”中高职贯通培养、“1+X”证书试点,稳步推进社区教育实现县域全覆盖,启动中职“双优”建设,6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建设计划。深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收官,建设省级试点市(县)18个,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县19个,培养致富带头人350余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99.54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25.57万人次,推广农村实用技术300余项,农村职教龙江方案得到教育部认可。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累计招收培养长短期来华留学生6.4万人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73%,硕士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占比较2016年增长18.3%。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圣彼得堡大学建立联合校园,首批招收学生145名,发起成立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高校交换学生5000余人,哈尔滨工程大学获批中俄联合实验室,在极地技术等领域承担40余项重大项目,黑龙江大学获批中俄联合实验室,开展“2+2”两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