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以下简称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了粮食安全保障的法律基础和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现代粮食储备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截至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二十一连丰”,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然而,当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重视。
一、当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粮食社会储备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
现代粮食储备体系不仅需要政府主导的政策性粮食收储,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储备的补充作用。伴随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粮食社会储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农户储粮、售粮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即收即售”特征,农户储粮规模下降,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粮食企业的储粮体系尚未有效建立。社会化经营主体粮食储备能力不足,将极大影响其规避市场波动风险、保障收入稳定的能力。
(二)地方粮食储备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
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指导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鼓励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储粮,鼓励有条件的经营主体为农户提供粮食代储服务。经过多年不断发展,我国中央储备与省级储备的粮食储备基础设施条件与仓储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部分地方粮食储备基础设施设备条件仍比较陈旧。在部分地方粮食储备库中,传统平房仓、房式仓、筒仓、粮食囤等仍较多,仓房温度监控困难,温湿度调控难度较大,部分传统仓房修建时间较久,墙体时常有渗水情况,极易造成粮食发热、霉变等,对储粮质量具有较大影响。
(三)绿色储粮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粮食仓储条件与储粮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粮食绿色高质量储存能力还比较弱,粮食产后损失率仍较高,减损降耗仍有较大潜力。首先,部分地方粮食储存设施水平仍无法充分适应绿色和高质量储粮的要求。其次,绿色存储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部分地区已经探索在储备系统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但整体覆盖率和应用深度仍存在不足。
(四)粮食储备全程精准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尽管我国粮食储备管理体系得到了较大完善,但整体来看,粮食精准化管理体系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部分地区与市场主体尚未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导致粮食储备信息化管理水平存在差异,市场参与者难以及时获取准确的储备和流通信息,影响了管理的精度和效率。其次,各地储备粮管理标准和操作规范落实不一,部分地区管理流程相对落后,难以实现对粮食全产业链精准管理。此外,信息化管理系统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部分储粮环节的监管和追溯能力较为薄弱,特别是在粮食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方面存在滞后。
二、践行粮食安全保障法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议
(一)加快现代粮食储备体系的顶层制度设计
一是明确政策性粮食与经营性粮食的合理边界。政策性粮食收储和商品粮经营在粮食安全中承担不同角色,需在实际收储工作中明确二者的职能边界,确保政策性收储的数量准确和质量安全。二是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储备协调机制,明确各自职责,推动信息共享与资源合理分配,通过联合工作组和信息平台加强合作,提升管理效率。三是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与协调机制。粮食储备体系涉及多部门、多环节,需建立科学的政策管理与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四是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并做出调整,优化粮食储备体系。
(二)明确地方政府粮食储备管理与激励机制
一是加快制定地方粮食安全管理条例。各地应依据粮食安全保障法精神,尽快制定和完善地方粮食安全管理条例,明确地方政府在粮食储备中的职责,确保储备数量、质量和结构安全。二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具体职责。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在粮食储备管理中的分工,尤其是要突出县级政府在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逐步建立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三是引导本地企业合理确定储备规模,改善储备条件。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企业储备规模,制定仓储管理标准,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并通过政策支持提高地方储备能力。四是通过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建设仓储设施,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粮食储备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一是探索本地储备模式创新。根据各地气候、仓储现状和粮食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开发多样化粮食储备模式,提升地方粮食储备能力。二是完善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大对仓库及配套设施的投资,推动现代化储备技术应用,优化储备库布局和功能,确保应急响应效率。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应用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保鲜、防虫、防霉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推广高效环保的储备技术和设备,提升粮食储备的质量和安全。
(四)加快储备粮精准调控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数字化粮食储备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实时监控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环境,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二是应用区块链技术确保储备粮可追溯性。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和不可篡改特性,记录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信息,建立全流程追溯系统,确保储备信息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粮食安全的信任。三是构建精准调控机制。基于数字化和区块链技术,利用智能算法预测粮食储备的供需状态,制定科学的储备调控策略,不断提高粮食市场“精准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