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培养医养结合 专业医务人员队伍的建议
作者: 栾健 | 发稿时间:2025-03-24 12:16: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预计达2.85亿,占总人口的20.3%,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200万。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全国医养结合机构中,仅45%配备专职医生,28%拥有专业老年护理资质人员。所以,当前医养结合领域面临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专业医务人员数量不足、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职业吸引力较低,导致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矛盾已成为制约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实施的瓶颈。

现存问题

教育体系滞后传统医学教育与养老服务长期割裂,医养结合专业设置起步晚,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脱节。多数高校尚未形成系统的医养照护与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职业发展受限医养结合领域薪资待遇偏低、晋升通道不明确,导致从业者流失率高,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社会认知偏差公众对“医养照护”职业存在偏见,认为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低,年轻人从业意愿不足。

产教融合不足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与职业院校合作不紧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实操能力培养薄弱。

2025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20251号),明确提出通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协同等举措加快人才培养。因此,建议国家卫健委、教育部、民政部、人社等相关部门

一、完善政策支持,提升职业吸引力

一是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对新增医养结合相关专业的院校给予专项补贴,对相关专业学生优先提供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出台医养结合岗位适宜的薪酬指导标准,建立与工作强度、技能等级挂钩的薪酬体系,并纳入财政补贴范围。二是建立医养结合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组织专场招聘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医养机构就业,并给予落户、住房等政策倾斜。三是加快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标准,规范从业人员资质认证,推动行业向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推动医养照护师职称评定与医师、护士职称体系衔接,认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含金量,打通职业发展“天花板”。通过媒体宣传优秀从业者事迹,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提升职业荣誉感,吸引更多青年投身该领域。

二、优化专业教育体系,拓展培养培训

一是建议加快推动职业院校与三甲医院老年科、社区医养中心等机构建立实训基地,确保实践教学占比不低于50%,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二是拓宽院校培养与机构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培训路径。支持医养结合机构医务人员到本地区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所在紧密型医联体进修,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考核。同时更多的开展对外合作,针对院校内优异的学生可以公派去国外先进的医养医护专科学校进行短期或者长期的深造学习,或者进行交换生模式,进一步学习发达国家医养护理专业知识,促进专业技术的进步。例如:2024年郑州大学就举办了寒假双千项目,何明清护理班研学活动,是由?郑州大学护理学院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合作,内容包括以提升语言水平为目的的专业英语课程、以提升护理专业水平为目的的讲座、以深入了解新西兰教育体系、学术氛围为目的的参观活动、学以致用,新西兰医疗体系的考察、新西兰多元的文化和自然风光的体验等等,多方面的提升了护理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协同育人

一是强化校企“双主体”责任鼓励医疗机构、养老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二是共建实训平台支持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模拟老年人能力评估、失智照护等真实场景,提升学生综合服务能力。三是推动师资共享落实文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支持医院骨干到校授课,教师定期赴机构实践,确保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前沿。

加快医养结合医务人员建设,既是应对老龄社会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重要支撑。公众期待各级政府以教育部、卫健委文件为指导,统筹教育、民政、人社、财政等多部门力量,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医养结合人才培养提质增效。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的照护服务,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高质量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