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AI智能体爆发元年机遇 以“智”提“质”赋能龙江粮食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作者: 刘斌 | 发稿时间:2025-03-28 16:51:47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223日发布。“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明确了以现代科技重构农业生产力的战略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智能”一词被提及10次,“大模型”也被首次写入,指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这些靶向精准的 “点题”,是龙江粮食向新发力、做好“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这道新时代必答题的突破口,也凸显着破题、答题的紧迫性。

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粮食战略储备基地,黑龙江粮食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总产量首次突破1600亿斤,超过全国的九分之一。而守护好这碗意义重大、产量巨大的“龙江粮”,却仍面临着诸如黑土地有机质流失、极端气候频发、国际粮食供应链波动升级等纷繁复杂的困难与挑战。龙江要做好新时代的粮食安全工作,就需要抓好“AI智能体”爆发元年的机遇,进一步发展好、运用好农业新质生产力,做好“人工智能+粮食应急保障”大文章。结合粮食行业工作经验,经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黑土地-作物-气候”全链条智能监测体系

黑龙江黑土地面积广阔,约占2.78亿亩,但是多年来的重用轻养已导致黑土地不堪重负。据中国科学院数据,近40年黑土层平均厚度由50~60厘米下降到30厘米左右,有机质含量下降约30%,严重威胁粮食产能。传统监测依赖人工采样,成本高、时效差。建议利用AI智能体融合土壤墒情、气象、遥感、作物生长等多源数据,提前预判风险、防范风险。  

一是加强黑土地退化预警。整合土壤传感器、卫星遥感数据,训练AI模型识别黑土地有机质流失、盐碱化等退化迹象,生成精准施肥、轮作方案等修复建议;开发农户端手机App“黑土卫士”,农户上传田间照片,AI自动诊断土壤问题并推送治理建议,推广覆盖100%规模化合作社。二是做好极端气候、洪涝灾害的模拟与应对。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黑龙江洪涝、干旱频发,对全省粮食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进一步提升应急保障体系的灾害预警能力、抗灾保障能力。建议基于气象大数据训练AI模型,预测黑龙江寒潮、洪涝等极端天气对水稻、玉米等主粮的影响,提前规划防灾措施(如调整播种期、推荐抗逆品种);推广“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卫星每周提供一次宏观长势分析,无人机每日进行病虫害巡查,地面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实时呈现农田三维动态,辅助政府精准调配救灾资源。 

二、打造AI驱动的粮食应急供应链优化系统

黑龙江年粮食产量超1600亿斤,但应急储备库布局分散,2023年洪涝灾害中部分灾区物资调配耗时超48小时,且省内粮食仓储年均损耗率近3%,远高于1%左右的全国均值。建议通过AI智能体优化粮食应急储备布局、物流调度和供需匹配。

一是推广智能仓储与动态储备。利用AI整合气象、交通、人口数据,预测区域灾害风险及粮食缺口,动态调整省级储备库点储量分配,减少运输半径;部署温湿度监控系统,研发寒地专用算法,实时监测粮库温湿度,AI自动调节通风系统,将损耗率降至1%以下。二是做好应急物流“一键响应”。结合交通路网、天气、疫情数据,灾时AI规划生成最优运输路线,辅助调度区域应急车辆,确保农资供应“最后一公里”畅通高效。同步升级改造省级粮食应急交易平台,实时匹配产区余粮与灾区需求,避免囤积居奇和价格大幅波动。

三、建立“AI+边境口岸”粮食走私与生物安全防控系统

近年来,我国通过《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强化粮食生产、储运全链条监管,省内包括我们供销粮油扎根龙江的全部14户出资企业在内的几家粮企也创新采用智能售粮预约系统实现高效调度和监管,但是随着国内外粮食贸易的增长,我省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与俄罗斯接壤边境地区粮食进出口业务的监督管理。建议针对省内边境口岸特点,利用AI强化粮食跨境流通监管,保障粮食安全与生物安全。 

一是高效实现粮食走私智能识别。在绥芬河、黑河等口岸部署AI视频监控系统,实时分析货车载货图像,识别非法粮食跨境流动。对进口粮食全流程上链,发现异常自动冻结交易。二是做好外来有害生物智能化监测。有关部门导入境外农业数据,运用AI分析远东地区病虫害爆发趋势,作为参考提前一定时间预警传入风险。训练AI模型识别进口粮食中的检疫性病虫害,结合红外传感技术实现无接触快速检测。

四、推动“AI+小农户”普惠化应用,缩小数字鸿沟

尽管规模化经营发展迅速,但小农户仍是我省粮食生产的重要主体,尤其在特色作物和精细化种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建议通过低成本、易操作的AI工具赋能小农户,避免技术应用“重政府、轻农户”。 

一是研发AI轻量化终端设备。为合作社和种粮大户配发便携式AI土壤检测仪,实时分析氮磷钾含量并推荐施肥方案。同时开发支持东北方言的AI语音助手,农户通过语音问答获取种植建议、灾害预警。二是开展“数字农技员”培训。拓展全省“强科技提单产”培训方式,利用AI虚拟人技术,生成互动式培训课程,节约培训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农户技术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