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银发经济已经到来。医院看诊智能化,老人身体弱病灶多,子女工作繁忙,没时间陪,三方面的结合使得老人就医成了难题,现实的需求催化出陪诊师。
陪诊师,是指帮助患者到医院排队、挂号、缴费、取报告的群体,属新兴职业。因帮助病患及家属解决看病过程中排除、挂号等难题,受到广泛欢迎。同时,也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解决了社会就业难题。陪诊师的出现是应运而生,发展迅速,并且发展前景被看好。
由于是新兴职业,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缺乏服务规范。陪诊师尚未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该职业还没有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标准,提供什么服务、怎么提供服务,全凭陪诊师自己设定,或与患者或家属商量决定。
第二,没有收费标准。一般来讲,陪诊师的收费比较高,对于一般家庭来说,看病的费用已经不少,再加上陪诊师的费用,会感到难以承受。
第三,入行门槛低。入职考核随意,多数从业机构对求职者要求不高,不查验相关证件,不进行笔试、面试,更没有岗前培训。
第四,陪诊师素质不一。在医院谋生,为患者服务,按理说陪诊师需要具有一定的医学常识,绝不仅仅是跑跑腿那么简单,但是现在的陪诊师队伍良莠不齐,这就可能出现遇到突发状况不知道怎么办、产生了纠纷不知道找谁管的情况。
第五,不便于管理。从事陪诊人员中,一部分由“家政”“医疗咨询”或“健康管理”等名义注册的公司管理,还有一部分为零活就业群体,既不隶属于哪个公司,也不归医院管理,与服务对象也是一对一联系,在对其进行管理过程中,没有载体和抓手。
建议:
陪诊师作为新兴职业,应鼓励其发展壮大,进而有效带动就业,护航群众健康。需要政府及社会共同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保驾护航。
一要完善标准。研究出台标准,为陪诊师行业明确“门槛”,让陪诊师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消费者也能搞清楚自己该享受的服务有没有享受到。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可能会有一些滞后性,除了被动地等待政府监管,建议陪诊公司应加强和采取一系列自律举措,规范陪诊师的行为,形成良性竞争。
二是规范收费。根据各地实际,根据不同服务项目,划定收费区间,做到明明白白消费,避免因收费引发的纠纷。而且,动辄几百元一单的服务费也使不少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望而却步,建议相关部门引导、协助,进一步通过基层组织等为特殊人群提供陪诊服务。
三是做好培训。职业陪诊师要起到规划、预判、沟通、协调等作用,若业务不熟,面对在就诊时发生的状况,无法做出职业反应。有关部门或公益组织牵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便于提升陪诊师的业务能力,更好为病患服务,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