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省盐碱地改造利用的建议
作者: 测试 | 发稿时间:2024-12-28 15:42:18

盐碱地作为一种非传统耕地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和潜在粮仓”,有效实施盐碱地的治理改良与综合利用是实现耕地扩容、提质和增效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的盐碱地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的齐齐哈尔、大庆、绥化等地,属内陆苏打型盐碱地,总面积超过1500万亩。加快我省盐碱地改造和综合利用,对于持续提升粮食产能、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更好维护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应按照“土壤改良”与“作物耐盐”并行的思路, 建立以自然适用为主、工程开发为辅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技术模式,着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 

一、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加大治理改良力度 

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了解省内盐碱地数量、等级及分布,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土壤盐碱化进行动态监测、预报和评价,根据环境资源条件对盐碱地治理成本、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针对治理技术存在的过程复杂、成本高、推广难等问题,应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技术集成与融合程度,构建高效低成本、成熟可推广的盐碱地适应性改良技术体系。采取委托研发、竞争申报和揭榜挂帅等形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如工程排盐、微生物控盐与土壤生态改良等技术,提升“以地适种”手段的创新应用水平。建立不同区域类型盐碱地改造提升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积极推动试验田产量变为大田产量。 

二、积极选育耐盐碱粮食作物,推进适宜种源技术研发 

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对于宜耕盐碱地, 通过评价和鉴定,选育出适合不同土壤类型的优质作物品种, 促进“以种适地”与工程水利手段的技术集成。加快耐盐碱大豆、水稻等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到 2025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将扩大到1.6亿亩。研究表明,盐碱地种植大豆,可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新培育品种可在含盐量 5‰的土壤上种植。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和优势产区,大豆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60%,应依托国家寒带作物大豆种质资源中期库和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东北中心,开展高产抗病优质大豆种源等耐盐碱作物品种及种植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良法良技推动种业创新。同时,实验表明,玉米也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可在经过改良的微碱性土壤中生长。因此,应在盐碱地上推广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扩大玉米大豆轮作规模;因地制宜采用间作、套种等方式。此外,还应加大对藜麦和大麦等耐低温、抗盐碱优质种源的研发和推广,实现生态改良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探索种植耐盐碱经济作物,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 

可选育适宜的耐盐碱绿肥如田菁、苜蓿、草木樨等饲草提供肥源和培肥土壤,也可筛选出其他特色抗盐耐旱植物如沙棘、向日葵等作物,以减轻土壤盐渍化,并为农民带来收益。对于重度盐碱地,在进行土壤培肥改良基础上,可发展生态种养循环和高效设施农业。例如,发展以“草-畜-经济作物”为特征的现代畜牧业,以拓展多元食物渠道,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肇源县利用芦苇的超强抗盐碱性,探索出“湿地育苇——苇塘养鱼”的生态农业养殖模式,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利用盐碱地发展设施农业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通过精准施肥、自动灌溉和智能化管理,可逐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可持续性。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多方主体参与 

研究制定支持盐碱地改造利用的财政金融政策,营造有利的资政策环境。设立盐碱地改造利用专项基金,加大对耐盐碱作物良种繁育、土壤生化改良等成熟技术的研发投入。引导各类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盐碱地改造利用,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支持有关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投融资、开发、管理、运营一体化发展。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遵循“谁投资、谁收益”原则,保障社会资本获得合理利润。防止违规举债开发,确保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农户参与盐碱地改造工程建设、施用有机肥和采用地表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加强盐碱地改良后期的经营管护,探索建立“谁使用、谁管护” 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改良后耕地的长期稳定利用,避免后期撂荒和盐碱化重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