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拥有一百多年的音乐文化历史,中西方音乐文化艺术在这里交融,2010年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授予国际“音乐之城”称号,成为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富集的音乐文化资源为哈尔滨乃至黑龙江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应深度挖掘这一特色旅游的富矿,擦亮哈尔滨音乐文化旅游品牌。
一、打造音乐文化特色主题游
一是开发音乐文化历史游。哈尔滨拥有一批承载音乐文化历史的保护建筑。如:通江街犹太老会堂是20世纪初侨居哈尔滨的犹太人的社交和文化中心,目前保护开发为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与其毗邻的老朝二中为中国第一批音乐院校之一的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旧址;据此不远的犹太新会堂是中国最大的犹太会堂,目前与圣·索菲亚教堂一同作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这些保护建筑镌刻着哈尔滨中西合璧的音乐发展史,可以串联起来开发音乐文化特色主题游线路,使游客观保护建筑、赏音乐艺术、品城市文化。
二是挖掘音乐文化现代游。在开发历史音乐文化线路游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打造现代音乐文化深度游精品,使游客通过哈尔滨音乐博物馆、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等展示平台深度感悟“音乐之城”的厚重积淀,通过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群力)等演艺中心真切体会“音乐之城”的绚丽时代感。尤其要着力开发获得世界最佳建筑大奖的哈尔滨大剧院的艺术文化资源,使哈尔滨大剧院成为高雅艺术受众的“聚集地”和高端旅游群体的“打卡地”,成为品鉴音乐艺术、观赏建筑精品、游览湿地风光的文化旅游“中心岛”。
三是做大音乐文化游学体验游。哈尔滨音乐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在业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将哈尔滨音乐学院纳入哈尔滨音乐文化旅游总体框架,发挥其专业优势,运用其基础设施条件,面向广大青少年音乐专业学习者、爱好者,开展音乐游学活动,满足特定群体需求。
二、提升音乐文化旅游体验感
一是打造精品演艺项目。借鉴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哈尔滨交响乐团、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一批专业艺术院校和院团,以及黑龙江籍词曲作家、剧作家、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的作用,挖掘以黑龙江、哈尔滨为创作题材的音乐艺术作品,创作令海内外游客耳熟能详的演艺作品,打造一台充分展现“大美龙江”自然生态、人文魅力的演艺项目。
二是打造实景系列演出。目前,国内各大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均将实景演出作为标配项目,如《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等,题材不断扩展,形式不断出新。相比之下,哈尔滨的“一江居中、两岸风景”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哈尔滨的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完全具备打造《印象·太阳岛》《印象·中央大街》等系列实景演出的条件,乃至在冰雪旅游季可以打造《印象·冰城》,应依托特色自然禀赋,开发更具魅力的实景演出。
三、开发音乐文化旅游衍生品
一是打造音乐主题旅拍线路。在中央大街(马迭尔音乐阳台及辅街街区)——圣·索菲亚教堂音乐厅——通江街犹太老会堂音乐厅(辐射犹太新会堂)一线打造音乐文化历史旅拍线路;在哈尔滨大剧院(辐射滨水大道)—哈尔滨音乐厅(群力)一线打造音乐时尚文化旅拍线路。
二是开发音乐主题文创优品。结合哈尔滨音乐文化的独特元素,创意设计一系列迷你乐器工艺品、城市音乐文化景观折纸、城市音乐主题邮票和明信片、大雪人音乐盒等代表地域特色,展现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利用AR、VR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音乐文化体验,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和推广文创产品。
四、提升音乐文化旅游宣传效果
一是打造中国最北音乐节特色品牌。明确“中国最北”主题定位,塑造区别与国内其他音乐节的独特异质性,重点打造哈尔滨户外雪地音乐节。将“北鱼太阳岛冰雪音乐节”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户外雪地音乐节IP,持续放大品牌影响力。主打“音乐节+冰雪游”主题,聚焦年轻人这一主力消费群体,邀请国内外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乐手、乐队和其他演出团体加盟,并与“中国(哈尔滨)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哈尔滨国际时装周”等大型活动一体联动,为乐迷提供“寒冬中的火热”独特体验。
二是推动音乐文化旅游宣传年轻态传播。顺应全媒体时代营销宣传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加强与微博、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视频号、马蜂窝、大麦网、大众点评等新媒体平台合作,推动宣传信息精准触达目标受众。联合音乐类博主、旅游网络达人等群体开展直播、旅拍、打卡、发起话题等营销活动,配合制作推出演出长短视频、慢镜头回放、现场氛围图文等丰富素材资源,发挥粉丝效应带动作用,提升音乐文化旅游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