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警惕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职业闭店人”并采取有效措施打击的建议
作者: 朱智 | 发稿时间:2024-12-19 14:51:47

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专职副主委、黑龙江省政协副秘书长朱智说,近几年,早教机构、健身房、面包店、奶茶店、美发店等等早教等预付式消费领域出现的“职业闭店人”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受到社会关注。职业闭店人是指专门为经营不善尤其是采取预付费经营模式的经营者,策划闭店方案,实施闭店行为,并处理经营者遗留维权纠纷的群体。职业闭店人的一般操作是,在明知经营不善即将关门的情况下,联合经营者开展低价促销充值,吸收更多预付资金并挪用转移;再将原来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其他没有实际偿债能力的人,使原法定代表人“套现走人”,脱离原法律关系;最后一夜之间关门歇业,原经营者失联不见,由职业闭店人接手消费投诉、各类诉讼等事项。职业闭店行为多发生在预付式消费领域,目的是帮助经营者套走预付消费资金,逃避法律责任,降低向消费者承担责任的成本和风险。跑路之前可以打着大优惠的套路,骗取民众大量预支费用,而跑路之后不需要任何成本,这无本万利的暴利行为引起很多同行纷纷效仿。

“职业闭店人”通常是有一个专业的团队,有一条完整的行业链,分工相当明确。

首先,找到那些资金链断裂,背上欠债无法运营的企业老板,声称要帮助他们止损上岸。一般按照10%—15%收费。成功接手后,团队会找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或者靠日结散工过活的人,即便债务再多,他们也无力偿还。随后,店铺交给团队继续运营,并开始转移资产。正常经营3到5个月后,开始大搞促销,骗消费者大量充钱,等到时机成熟,职业闭店团队就会闭店。被发现后,职业闭店人能拖就拖,等到相关部门介入,他们也会出面“解决问题”,安抚顾客,开空头支票。

“职业闭店人”游走在法律边缘,即使你知道他们的套路,依然拿他们没有办法。按现行法律,属经济纠纷,要追回钱只能起诉,报警也没有办法。即使官司打赢了,还是追不回钱。 “职业闭店人”在网上卖课,对老板大肆洗脑,推销“安全闭店”服务。这样的骗局,在全国各地正在不断上演。有的老板,不断开店,不断闭店,圈完钱就跑。还有老板直接有样学样,把法定代表人转嫁他人跑路。这种违法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真正勤勤恳恳做生意的人更加艰难,使守法经营的社会信任荡然无存,让最基层老百姓受骗上当、蒙受损失。为此,建议如下。

一、加强宣传。一是依托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对本辖区内门店、园区内企业宣传国家打击非法集资相关政策法规,教育引导企业增强依法依规经营的意识。二是警醒消费者面对促销尤其是预付式消费促销,需保持理性。先评估商家信誉、商品服务质量等信息,谨慎做出决定,不要因贪图优惠而冲动消费。

二、建立预付费保障机制。参照房地产交易资金保障的做法,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研究设立资金保障性账户,凡是企业教培、洗浴、健身、洗车、美发店、游泳馆、游乐园、餐厅等缴纳的预付款,必须存入这个资金保障账户,加强监管使用,企业没有提前支取权利,以减少消费者风险。

三、强化监管。一是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网监和公安部门,对“职业闭店人”在网上贩卖“安全闭店教程”课程、推销“安全闭店”服务、寻找和教唆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二是对加大力度搞发卡消费续费且优惠突破底线公司突然变更法定代表人等行为强化监管。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利用举报平台等渠道,及时发现非法经营线索。四是按照属地原则,依托社区实施风险企业专查,将处置责任分解到各街道(乡镇),落实责任。

四、严惩违法行为。一是有效应对非法集资、诈骗等手段翻新、欺骗性和隐蔽性更强等新情况、新问题,对企业登记注册、业务经营异常、银行账户异常异动、发起人违法犯罪等信息实行有效监控预警,及时发现问题线索,对“职业闭店人”做到严管严查严打、重拳处置。二是建议参照严厉打击“裸条贷”和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专项整治的做法,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手段分类处置,既要积极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更要坚决依法查处恶意骗取资金等造成严重后果的非法集资、诈骗等行为。三是探索建立风险提示、清单公示和联合惩戒制度,及时公布涉嫌违规经营、非法集资和诈骗等企业及其高管人员、股东名录,引导企业规范经营。